来源:兰州日报时间:2024-11-08
□鸣弓
乌氏倮,姓氏不详,名倮(luǒ);性别有女、男两说,愚以为应为男。《辞源》注明,乌氏(zhī)县“在今甘肃省泾川县”。周秦时代,在今平凉、固原一带,聚居着大量的戎族,史书称为乌氏戎。秦惠文王在位期间,拿下乌氏戎所居主要牧地,新设立一县,以族命名,是为乌氏县。
古代的六盘山地区、泾河流域,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水草丰茂,适宜畜牧。乌氏倮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养牛牧马,发展畜牧;加之辛勤操劳,事必躬亲,宵衣旰食,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牲畜成活率高、繁殖快,很快就牛马成群,数量剧增,遐迩闻名。
经济需要流通。恰逢秦始皇一统天下,统一通用钱币“秦半两”,方便了商品交易。聪慧过人、商眼观世的倮,迅疾捕捉到绝佳的商机:周围的戎族人只会放牧,而不知养蚕、织丝,于是他就把牲畜大批量贩往中原地区,然后收购奇珍丝绸和土特产等物品,回头销往牧区。绢马交换,来回赚钱,两头取利,利润加倍丰厚。他常向深山老林中的戎王进献珍奇稀罕的丝绸绫罗,戎王收礼大悦,大手一挥,便拿十倍丝织品价值的牲畜和畜产品撒将出去,回报于倮。由此乌氏倮拥有的牲畜多得无法计数,只能用“山谷”来计数,即一条山沟里所有的牲畜为一个计量单位。商业天赋独具,赢得滚滚财源,使倮成为西北地区富可敌国的大牧主兼大商人。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巡视陇西、北地郡,途经六盘山地区,睹闻了乌氏倮经商发展畜牧的奇迹,有意予以褒奖。于是,在谒见皇帝的行列里,出现了既非文武官员又非贵族的一介布衣,他就是乌氏县那个被称作倮的富商巨贾。秦始皇对乌氏倮十分赞赏、恩宠有加。《史记·货殖列传》载:“秦始皇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意思是说,他将乌氏倮册封为贵族,可以定期觐见皇帝,参与议事。
在“重本抑末”作为基本国策和主流舆论的时代,乌氏倮不但以末致富、聚财无数,而且得以参加政治盛宴,分享高规格的政治待遇,堪称风光无限。
乌氏倮对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稳定都颇有贡献:所饲养的马匹为朝廷提供了大批军马,耕牛大量用于农耕,完全符合秦“奖励耕战”的基本国策。在政府和戎族之间客观上发挥了中介与桥梁作用,也促进陇山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益于社会稳定。 (《兰州日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