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司马光砸缸藏着防火故事

来源:山西法治报时间:2024-11-08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出现在《宋史》里,它是这样描述的:“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这句话里的“瓮”,指的就是大缸。那么,缸里为什么会装满水呢?这就要从古代的消防说起。

在古代,既没有喷淋消防设备,又缺乏储水手段,为了防范火灾,古人只能在靠近住宅处引来水源,或是设有固定的储水设备,以备不时之需。这样的消防思想,其实是始于陈抟提出的“慎火停水”。“慎火停水”里的“停”字,是储存的意思;“慎火停水”,即谨慎用火防火,积极储水灭火。

北宋叶梦德《石林燕语》中记载,陈抟临终前密封一笺于宋太宗,留下“慎火停水”四个字,只是当时还没有引起广泛重视。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荣王元俨宫中起火,大火殃及皇家的左藏库和作为国家图书馆的崇文院秘阁,把宋太祖、宋太宗二朝积蓄近六十年的皇家财宝付之一炬。

宋真宗赵恒这才认识到不“慎火停水”不行,于是诏令军营“尤所当诫”,命令军官把“慎火停水”四个字写在军营所有的门上,成了中国古代张贴防火宣传标语的源头。

接着,他又传旨到各县乡村增添缸池等贮水器材,防火备用。这时,无论宫廷还是民间,缸都成为最常用的储水器具。而司马光砸缸救伙伴的故事,就发生在宋真宗年间。 (《山西法治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