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词里秋霜凝壮志 笔下青史书豪情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4-10-18

□孙骄驰

秋风起,秋叶落。不经意间,霜降将至秋意深,渐向词里觅秋霜。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说文解字》云:“霜,丧也。成物者也。”霜既危及万物的生命,令植物枯败,造成一种萧杀之境;又可以促进植物成熟,让蔬果更甜,让秋色绚烂。然而,中国古代的文人们看到的更多是它的肃杀之气、凄冷之意。如温庭筠的“人迹板桥霜”,如范仲淹的“羌管悠悠霜满地”,如柳永的“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虽也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明丽,但为数不多。

不过,一代伟人、诗词大家毛泽东对“霜”情有独钟,他笔下的“霜”,无衰败之感,有豪爽之气,读来令人心境开阔,斗志昂扬。

“万类霜天竞自由”,是对革命理想的向往追求。

1925年,当时革命正蓬勃发展,毛泽东在湖南领导了农民运动。这年深秋,他去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忆峥嵘岁月,心潮澎湃,写下了《沁园春·长沙》。

登上橘子洲,他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深秋时节,在词人眼中不是万物凋敝,而是色彩绚丽:枫叶经霜变红,层层叠叠;雄鹰翱翔蓝天,矫健有力;千帆竞发,争先恐后;游鱼潜底,自由自在。

“万类霜天竞自由”,词中“霜”与“天”搭配,营造出一种天高地远,开阔豪迈的意境。在这片深秋的天地里,万物竞相发展,焕发勃勃生机;在这个博大的空间里,生命自由绽放,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身处乱世,人们怎能不奋起去争取自由和解放呢?这不正是革命者的理想吗?“万类霜天竞自由”,体现了伟人的博大胸襟和对革命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寥廓江天万里霜”,是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采桑子·重阳》,是毛泽东1929年所作。这年秋天,红四军攻克了上杭,革命形势迅猛发展,革命根据地也在不断拓展。毛泽东当时在上杭指导根据地的土地革命运动,战斗的胜利更加坚定了他革命必胜的信心。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秋风吹得猛烈,秋天不像春天那样桃红柳绿;“胜似春光”,毛泽东却认为秋景比春光更美好,“寥廓江天万里霜”是对“胜似春光”的具体诠释:天朗气清,江澄水碧;满山彩霞,遍野云锦。寥廓壮丽的景象,传达出词人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此处的“霜”不是白茫茫一片,而是五彩斑斓。“霜”是秋色的代名词,草树经“霜”后色彩鲜艳,“万里霜”就是“万里秋”,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秋天画卷。江天寥廓,场面宏大,显示出毛泽东视野开阔,信念坚定。

“万木霜天红烂漫”,是英勇无畏取得胜利的英雄气概。

这一句出自《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1930年岁尾,蒋介石纠集十万兵力,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一次大“围剿”。毛泽东亲自指挥部署,12月30日龙冈大捷,俘获9千余人,活捉敌前线总指挥张辉瓒。捷报传来,毛主席喜形于色,遂于马背上吟成上阕(下阕是第二次反“围剿”前所作)。学者邵建忠说:“这是一首由战士呐喊引出的词。”的确,这是一首激荡着英雄气概的战歌。

“万木霜天红烂漫”,展示出林木挺立、万里霜天、红叶烂漫的美景。这壮丽的图景,不仅映射出交战的场面,也反映了革命根据地的大好形势。龙冈之役惊心动魄,词人以写景来侧面烘托,把千万军民同仇敌忾的精神状态,巧妙地移入了千山万壑的烂漫丛林中,把下一句“天兵怒气冲霄汉”衬托得精神百倍。“红烂漫”又写出了根据地红红火火,生机勃勃的景象,赞美了根据地人民快乐的生活和高涨的革命热情,这也激发了人们抗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豪情。

“长空雁叫霜晨月”,是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

我们知道,长征初期,由于盲目照搬苏俄成功经验,以“左倾”思想指导军队,红军损失惨重。直到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地位后,红军才转危为安。娄山关地势十分险要,1935年2月,红军二渡赤水,重占娄山关。《忆秦娥·娄山关》即作于此时。

西风凛冽,雁声穿空,寒霜凝地,残月悬空,这是红军在长征路上翻越娄山关的情景。风劲、雁叫、霜寒、月冷,共同构成了一种沉郁、凄怆的气氛,产生了沉重的悲壮和苍凉感,更反衬出红军的精神风貌和坚强意志。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处境艰险,举步维艰,但他们凭着坚强的意志,戴月履霜,抢关夺隘,穿越腥风血雨,取得战斗胜利。面对新的征程,他们勇往直前,“而今迈步从头越”!

“长空雁叫霜晨月”,以悲壮凝重的笔触,表现了词人不畏艰险的坚强意志,以及正视困难的革命情怀。

总之,“霜”这一意象,在毛泽东的笔下有着别样的风韵。“万里霜”,色彩绚烂,开阔高远,没有哀婉、伤感;即使是“霜晨月”,也写得悲壮、激昂。大诗人毛泽东,用诗词书写博大胸襟豪情壮志;政治家毛泽东,用文笔记录峥嵘岁月革命情怀。篇篇精品,字字珠玑,读来令人深思,令人振奋,令人心驰神往!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