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运城中华文促会走进稷山探源农耕文化滥觞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4-10-17

运城晚报讯(记者 王捷)10月15日,运城中华文化促进会组织部分专家学者,深入稷山国家板枣公园、稷王庙,并召开座谈会,实地调研农耕文化的源流,感受后稷故里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探索农耕文明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稷山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是后稷故里、板枣之乡、中华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赋予这片土地厚重的农耕文明,深入研究和大力弘扬后稷农耕文化有着重要意义。“稷山四宝”麻花、饼子、鸡蛋、枣,正是当今农耕文化的一种体现和代表。

调研团首先走访了稷山国家板枣公园,详细了解了稷山悠久的历史文化、稷山国家板枣公园概况、板枣历史和种植规模、特色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等情况。园内一万余棵千年板枣组成的古树群,贡枣园、板枣博物馆等人文景观,深厚底蕴与新颖时尚元素并存的新建农文旅项目等,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随后,调研团一行走进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专祀后稷的庙宇稷王庙,深入了解稷王庙的历史沿革、传承保护等情况。巧夺天工的石雕龙柱、气势恢宏的大殿、惟妙惟肖的木雕图等,让大家真切感受到文物的独有魅力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

调研期间,调研团一行还与稷山后稷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学者代表,就如何充分挖掘农耕文化丰厚内涵、拓宽农文旅发展渠道、创新传播手段等进行交流座谈。大家表示,稷山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土壤肥沃、资源丰富。农耕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先民的智慧,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希望借助研学游进一步打造农耕文化品牌课程,开设农耕文化体验区,让游客体验农耕文化的魅力,在现有稷王庙基础上扩大景区规模,加大宣传力度,将农耕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和产业发展,鼓励民间艺人传承农耕技艺,促进农文旅共同发展。

中华文化促进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起源,很多文化现象如历法等,都是伴随农耕文化发展出现的,因此后稷文化大有文章可做。近些年来,稷山对后稷文化的研究有了一定成果。此次调研尤其是专家学者的研究和交流,对运城中华文促会进一步挖掘、研究、宣传农耕文明及后稷文化有了新的思路和目标。建议应对后稷文化再研究、再挖掘,充分利用和发挥论坛、期刊、讲座等优势,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打造后稷文化园,进一步拓宽稷山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他们也将借助文促会这一平台,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前来研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外延和内涵,让更多人认识后稷文化的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为弘扬农耕文化、打造运城文化品牌、助推农文旅发展贡献力量。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