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娱>

《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在非遗中寻找未来的答案

来源:时间:2024-09-12

□杨颖琦

提到非遗,你首先会想到什么?是极具民族特色的精美手工艺品,还是身边那些流传千年、遍布各个角落的历史文化民俗和传说?是那些精彩的非遗技艺展演,还是那些文化传承人背后的感人故事?

古老的非遗文化承载着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带着历史的烙印步入我们今天的生活,体验非遗制作、跟着非遗打卡也成为现在的新风尚。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非遗也在释放自己走向未来的巨大能量。

近期,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强势回归,继续将镜头聚焦非遗传承与创新,带领观众走进非遗现场,感受非遗文化那份“在这生、在这长、向未来”的无限生命力。

从悠扬大气的壮族民歌到“越唱越有劲儿,越唱越有精神”的川江号子;从颜色艳丽、纹饰立体的壮族织锦到以竹丝为经、以蚕丝为纬的重庆梁平竹编;从“东甜西酸,南鲜北辣”的桂菜到以“酸”为底味的贵州酸宴……《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化身百科全书,带领观众走进广西、贵州、重庆等地,在每一个非遗项目发源地打造非遗项目特色街区,让嘉宾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近距离观察并沉浸式体验非遗项目,在与传承人的深度交流和互动中,展现中国各地非遗资源之丰厚、民族文化之多彩、风土人情之浓郁。

时代赋予非遗以新生,非遗也与时代同步发展。在节目中,非遗不再是尘封于历史的古老文化,而是古为今用,与古为新的技艺创新源头。

中国首个注射级蔗糖发明专利的提纯步骤,与武鸣府城红糖制作技艺一脉相承,正是这传承千年的提纯智慧,为现代“疫苗糖”的提纯技术奠定坚实根基;人工合成的创新仿生珍珠层结构材料模仿珍珠生长的“砖-泥”层状结构,能够有效分散和承受外力,提高材料的整体强度,这种仿生材料制备的新方法则得益于南珠传统养殖技艺;源自传统竹帘制帘过程中“破竹取丝”技艺的科技产物“竹钢”,其高强度、高韧性、抗腐蚀等特性,更让中国在重组材料领域中独领风骚……我们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也在破解传统技艺的密码,让它们为现代社会提供解决问题的灵感和方案,让古老智慧在今天仍能焕发新的生机。

而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更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继承和参与。节目中,一群年轻人组成的北卡布洛乐队将摇滚乐的电声元素与传统民歌旋律相结合,拓展了民族音乐的创作空间与受众范围;还有几个年轻人因爱好而集合在一起,将壮族服饰文化、非遗舞蹈与机甲艺术相结合,用贴近年轻人的展现方式,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民族文化;服装设计师劳伦斯·许以贵州苗族元素为灵感来源,创作了《蝶》系列时装,并将它们带到法国进行走秀演出,向世界展现苗绣之美……无数年轻人的参与,让今天的传统非遗有了新的解读和展现。

每一首古老的民歌、每一个传承至今的民间故事、每一件技艺精巧的手工艺品……它们都记录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承载着传承至今的厚重文化,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磅礴厚重的中国文化舞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众声复调的姿态,展现出了中国文化的多彩一面。

而节目给我们的启示,不止于此。非遗保护的指向不仅在于对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的留存,更在于激活其推动时代发展、赋能时代创新的巨大能量。《非遗里的中国》不仅要让非遗走进大众视野、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要让非遗走进时代、走向未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