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再读《儒林外史》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4-09-07

□朱金华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深刻批判嘲讽;一方面热情歌颂那些坚持自我者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作者的理想。

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始于家庭熏陶。父亲是个读书迷,多少次梦中醒来,昏暗的煤油灯下,父亲聚精会神读书的身影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里。小学时,我已不满足连环画册,开始学着父亲的样儿,读似懂非懂的《三言二拍》。正月的喜庆,于我而言,不光是能穿上新衣裳,还是能破例翻阅父亲金贵的线装金圣叹批注《三国演义》。在那个娱乐方式匮乏的时光里,有书读,是件多么惬意的事儿呀。

当我在知天命之年再读《儒林外史》,不仅仅停留在娱乐的初级欣赏,我对其中的人物和情节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描绘了众多儒生形象,他们有的为了功名富贵不择手段,有的则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范进和王冕。

范进是一个典型的科举制度受害者,一生都在追求功名,却屡试不中,直到五十多岁才中了举人。然而,中举并没有给范进带来真正的快乐和满足,反而让他陷入癫狂的状态。这一情节深刻地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摧残。

现实生活中,不难看到一些人为追求功名利禄不择手段,甚至失去人性尊严。这不禁让我想到一些学习书法的人。有多少人背着行囊远赴他乡,不惜花费钱财进学习班,出成果者却凤毛麟角。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值得大加赞赏,可传承者、学习者各怀所需,最终收效甚微。学习者往往步入误区,岂不闻书法学习重在“悟”,而不在书写的一笔一画。倘若书法学习冲着功利枷锁,在书写中怎会有挥洒的快乐可言呢。

与范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王冕。他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儒生,却有着高尚的品德和远大的志向。他不愿意为了功名富贵迎合权贵,选择隐居山林,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他的故事告诉人们,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追求自己的理想信仰。现实生活中,当像王冕一样,保持独立人格和高尚品德,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

除了人物形象,书中的情节也让我深受启发。书中描绘了一些儒生为争夺功名互相攻击、陷害的场景,让人看到人性的丑恶复杂。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甚至伤害他人,这种现象让人痛心。

书中还描绘了一些儒生面对困难挫折时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这让我深受感动。比如,周进多次科举失败却坚持努力,最终中了进士。这也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理想。

再读《儒林外史》,我对人性、社会和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文学经典,更是一部人生启示录,让人们看到人性的丑恶复杂和人性的美好光辉,也让人们感受到人生的苦难挫折和人生的幸福快乐……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