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4-08-26
记者 朱 姝
8月16日,百名青年博士河东行暨“运城人才周”启动仪式举行,拉开了我市以产聚才的新序幕。此次人才周活动期间,各位博士、专家学者深入我市多个企业,感知运城产业发展的脉搏。
产业强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产业兴。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
近年来,我市聚焦破除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依托产业链构建人才链、以人才链托举产业链,打造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的新格局,着力推动人才资源优势向产业发展优势加快转化。
以链引才
人才与产业同频共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以人才链为总牵引,可以更好激活创新链、服务产业链。
如何让产业与人才实现“双向奔赴”?我市围绕十大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坚持靶向引才、精准聚才、政策留才,通过“引进一个人才、带动一个团队、培育一个产业”,放大产业发展与人才集聚的“互促效应”。
8月16日至17日,在运参加百名青年博士河东行暨“运城人才周”活动的100余名专家教授、青年博士,分领域深入我市十大重点产业链企业进行调研座谈,对产业发展把脉问诊,共谋合作未来。
调研活动围绕我市精品钢产业链、碳基新材料产业链、铝精深加工产业链、镁精深加工产业链、铜精深加工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链、特色制造产业链、特色新材料产业链十大重点产业链展开。
在山西天海泵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专家学者、青年博士认真听取了企业负责人的介绍。盐湖区建设水泵特色专业镇以来,水泵制造业不断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山西天海泵业有限公司结合市场需求,在技术中心的牵头下,对传统产品不断进行升级更新。
专家学者、青年博士在运城其龙新材料有限公司、山西解义电泵股份有限公司调研。记者 陈方斌 摄
“此次,我们与山西天海泵业有限公司在激光水处理装置方面,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且样机已经通过快递寄往河北。下一步,双方可以合作研发新产品,通过校企合作,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和企业转型升级,希望未来能跟运城企业进行更深入的合作。”燕山大学教授、燕山大学国家科技园副主任陈月娥说。
思维的碰撞,发展的火花,迸发在我市的各个产业链条企业中。
在以省级“链主”企业山西建龙为龙头的运城精品钢产业链13家链上企业,青年博士就“建筑用钢—精品钢冶炼及压延—汽车用钢加工及装备制造”链条进行了考察调研;在碳基新材料产业链相关企业,双方就“煤—焦—煤焦油、苯—针状焦—石墨电极—锂电池材料”链条深入研讨……
专家教授、青年博士了解各重点产业链企业的特色和优势,以及存在的人才、技术、项目需求,并根据各自擅长的方向为企业提出发展建议。
专家学者、青年博士在山西大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亲身体验新能源汽车。 记者 陈方斌 摄
把脉问诊,对症开方;校企对接,合作共赢。此次活动为人才与产业精准对接、深度融合搭建了桥梁和平台,通过实地参观调研、座谈交流,专家教授、青年博士与我市重点产业链企业相关负责人碰撞出了不少火花,合作洽谈已经开启。
“在这次活动开始之前,我与一些专家老师和新结识的博士朋友进行了交流,大家一致认为,这次活动可以创造多方学习交流的空间,搭建产学研合作转化的良好平台,也充分展现了我们运城重视人才和务实发展的决心。我们也期盼,市委、市政府能够出台更多更好的人才支持政策,为本地人才回流和外地人才来运发展等,创造更好的条件。”太原科技大学学生薛晓洁说道。
如今,一批批教授、专家受邀上门指导,一位位高端人才带着项目来运创业,一个个研发基地挂牌成立……我市通过人才“雁阵”筑起产业“矩阵”,实现产业与人才的“双向奔赴”。产才融合的强劲“引擎”,激活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以才兴产
为产业创新精准把脉
此次百名青年博士河东行暨“运城人才周”活动继续推进“科技副总”常态化。
“科技副总”是指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等选聘到省内企业兼任副总经理、副总工程师、技术副总、研发副总、技术总监、研发总监、技术中心主任、研发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等技术职务的专业技术人才。
我市强力推进“科技副总”项目,聚焦企业发展瓶颈,线上线下齐发力,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科技人才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2023年,我市出台了《运城市科技副总项目实施办法》,鼓励高校的专业技术人才到运城市企业兼任副总经理、技术副总、研发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等职务。我市首批“科技副总”已于2023年8月31日聘任,分别来自清华大学、中北大学、山西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高校及其他科研院所。
“科技副总”是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发展的探索之一。近年来,我市组织多部门成立工作专班,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研究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推动相关政策措施落地落实落细。
在我市产业发展的沃土上,“科技副总”们正在发光发热。
山西佳维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是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建筑材料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孔祥明,他组建了混凝土功能材料运城市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研发团队以“揭榜挂帅”机制,攻关“复杂严酷隧道施工环境下高效喷射混凝土专用外加剂”科技项目,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建筑大学联合完成《高铝量高早强无碱速凝剂关键技术与应用》课题,荣获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推动了企业所在地“万荣外加剂专业镇”荣河镇的科技进步;
山西炬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是来自中北大学的杜晓建、苏泽兴两位博士,他们二人积极开展“铝基催化新材料联合研发”“氧化铝精细化深加工工艺改进”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改进优化企业工艺;
……
此次百名青年博士河东行暨“运城人才周”活动启动仪式现场,市科技局宣读了“科技副总”的相关需求及享受政策。其中,“科技副总”在运城可以享受人才津贴,同时还可在科技项目、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方面享受详细、具体的扶植政策。
以产聚才
为创业者搭建梦想舞台
“运”聚英才,“城”就未来。8月23日,第十届“创青春”运城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暨晋创谷·运城入驻项目遴选活动在运城宾馆举办,37名青年选手同台竞技,各展风采。
会场上,来自国家级非遗绛州澄泥砚项目的蔺霄麟以《一绛心澄》为题,详细讲述了澄泥砚与瓷釉结合的市场前景、具体实施规划等内容。
此次活动中,共有37名参赛选手通过项目路演、现场答辩的方式对各自的项目进行陈述,分析项目的市场前景及发展规划;评委则从产品服务、市场前景、团队素质、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打分。
此次活动是百名青年博士河东行暨“运城人才周”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有效抓手,也是有志青年碰撞创新火花的广阔舞台。
据悉,自2014年以来,“创青春”运城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已连续举办9届,累计吸引1000多名青年创业者参加,征集“青创”项目400多个。本届大赛是历届大赛中报名人数最多、涵盖领域最广的一次,共吸引了75个项目报名参赛,涵盖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数字经济等多个领域。
同时,我市还着力构建人才发展平台,建成国家级、省级众创空间13家,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家,拥有黄河金三角(运城)创新生态集聚区科创城、清控科创城、智创城等创新平台145家,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舞台。
打造“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创新生态,吸引各类人才集聚。我市坚持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充分发挥产业与人才“连心桥”作用,为产业引进和培育人才,为人才找到“适才”和“成材”的岗位。同时,落实好各项人才政策,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吸引、培养和留住人才,助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