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4-08-23
□记者 张蕊彤
8月17日,走进绛县南樊镇槐泉村的鸭嘴鱼养殖场,只见一条条形似小海豚的鱼儿慢慢悠悠地游着,长长的嘴巴占了身子的一大半。
“这就是鸭嘴鱼,又名鸭嘴鲟。”槐泉村村委会主任赵帅介绍,这种鱼无鳞无刺,全身只有一根软骨,目前在本地还没有其他人养殖,他们已与东北等地区建立了长期的供货关系。
8年前,刚20岁出头的赵帅经过多轮市场调研,在众多项目中选择了“小众”的鸭嘴鱼养殖。“当时市面上养鱼的特别多,我想做些不一样的,于是将目光放到了价值较高的鸭嘴鱼上。”赵帅说。
锁定目标后,赵帅开始翻阅大量的资料,并前往江苏、山东等地考察学习。“当初就是看好了本村的自然生态环境,才决定开始养殖。”赵帅说,鸭嘴鱼对水质的要求高,不能有重金属,不能有农药残留,槐泉村水库为灌溉式水库,水质很适合鸭嘴鱼生长。
说干就干,赵帅开始了他的养殖之路。“可是,因技术不成熟,初次试养仅有几条鱼成活,所有的积蓄也亏光了。”赵帅回忆。
虽然遭遇了沉重的打击,但赵帅并没有放弃。他前往苏州养殖基地继续学习,并聘请了技术员。该技术员帮他分析失败原因,手把手教其养殖技术。
总结经验后,赵帅开始了他的再一次尝试。这回,他精心饲养,早上天没亮,他就起床给鸭嘴鱼喂食;中午天气炎热,他蹲在水库边观察鱼是否有缺氧的状况;晚上,他一直巡视到深夜。
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10月,赵帅终于养殖成功,产量达到了1.5万公斤。“从目前养殖密度来看,鸭嘴鱼的成活率超过95%。有了成活率,就有了丰收的保证。”赵帅说,周边村不少养殖户看到鸭嘴鱼养殖成功后,纷纷上门取经。
赵帅说,他愿意把养殖经验传授给更多有需要的村民,实现共同致富,通过鸭嘴鱼的特色养殖带动地方农村经济收入,提高周边村民幸福指数。下一步,槐泉村将加速推进“生态农庄”建设,打造集农业生产、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农业示范养生度假地,不断延伸产业链,让鸭嘴鱼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又一张亮丽名片,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同增长。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