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河津市残疾人托养服务新探索(下)

“托养+就业”开启幸福生活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4-08-17

□记者 范楚乔 郝丽莎 文图

“残联不仅给我提供了集中托养的场所,还让我学会了中国结编织技能。在这里集中托养,生活上更舒心、便利,还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大家相处融洽,就像一个大家庭。我生活、工作好了,家里人也能安心。”近日,在河津市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享受残疾人集中托养服务的韩秀秀说。

自去年入住河津市残疾人托养中心以来,韩秀秀收获了满满的幸福。目前,河津市残疾人托养中心为50名符合条件的智力、精神、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集中托养和康复医疗服务,其中20名残疾人还通过学习技能实现了辅助性就业。河津市的残疾人集中托养服务,在改善残疾人生活条件、提升残疾人生活品质的同时,解除了其家庭后顾之忧,实现了“托养一人,解放一家,幸福全家”的目标。

托养生活

寄宿托养解民忧

“残联照料、体贴入微;感恩戴德、铭记于心”“深情托养,温暖如家”……在河津市残疾人托养中心大厅,墙面上挂着多面致谢锦旗,在该中心托养的残疾人及其家属,用朴实的话语表达对残联和工作人员的感谢。

“在这儿集中托养的主要是智力、精神残疾人,以及肢体一级、二级残疾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申请集中托养后,只要通过审批,就可以入住。”河津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说。

“石头,爸爸来接你啦!”采访过程中,残疾人家属薛先生来到该中心,接孩子回家小住。薛先生说:“我家孩子去年过来的,到现在变化很大,更懂事了。工作人员服务好,孩子也很喜欢在这里生活、康复。”

有了托养中心,残疾人能享受高质量的托养服务,像薛先生一样的残疾人家属也解除了后顾之忧,从而实现了“托养一人,解放一家,幸福全家”的目标。

按照“残联主管、购买服务、机构实施”的运营模式,该中心可为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与护理、生活自理能力训练、运动功能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训练、职业康复和劳动技能训练、家庭和社区生活支持6大类服务项目。

“我们严格按照托养服务的流程,根据残疾人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让托养的残疾人享受一日三餐、定期洗澡和体检等服务项目。”该中心工作人员张云秀说。

薛先生说,每个房间都配有卫生间、电视、空调、热水器、衣柜等,这里还有营养餐厅、工疗农疗基地,专业的康复医师、心理咨询师能提供康复医疗和托养服务。“托养中心确实给我们帮了大忙,有人陪伴、照顾孩子,我们也能更安心地工作,家庭压力也变小了,惠残政策确实好”。

悉心指导

辅助就业促增收

河津市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的一大特色,就是将集中托养和辅助性就业相结合,让残疾人在托养的同时,通过劳动增收,增强自信心,实现人生价值。

“我们组织开展了中国结编织培训,不少残疾人学会了编织技能,20余人实现了辅助性就业。”张云秀说,托养+就业,提高了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使他们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也有了成就感。

“我腿脚不便,找工作是个难题。在这里,和大家一起生活、工作,我很开心。父母可以安心做自己的事情,我想回家也方便。”韩秀秀说,她现在是一个编织中国结的“老手”,每月收入2000元以上。她没事儿就喜欢去练歌房唱唱歌,生活丰富多彩,心情也更好了。

认真编织

打胶、编织、搬运……在河津市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的工作间,残疾人按照分工各自忙碌着。托养中心会根据残疾人身体情况分配工作,不仅让他们生活更方便,还让他们通过劳动实现人生价值。

残疾人所编织的中国结尺寸不同,还有七八种小挂件,类型多样、美观精致。河津市残联多方考察,寻找市场上更受欢迎、更畅销的产品,为残疾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同时,还积极寻找销路,努力把残疾人做出来的产品,实实在在转化为真金白银。

“我们的产品物美价廉,希望今后有更多爱心企业、爱心人士考察、采购产品,帮助残疾人提高收入,为扶残助残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河津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手记

托养,不止于“养”

在河津市残疾人托养中心的墙上,张贴着“残疾人寄宿制托养基础课程表”,明确了托养的残疾人在不同时间享受的各项服务。从这个课程表上可以看出,残疾人的日常生活十分丰富多彩。除日常生活外,他们还享受着生活自理能力、运动功能等训练服务项目。

托养,不只是字面意义上的“养”,康复训练等服务切实帮助残疾人在规律的生活中提升了生活品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那集中托养,还能提供什么?河津市残疾人托养中心提供了一个参考答案——辅助性就业。考虑到残疾人的实际情况,河津市残联选择了编织中国结这一手工技能,通过培训帮助他们实现了辅助性就业。

对残疾人而言,每个月拿到手的钱或许不算多,但成就感满满,工作的劲头也更足了。他们认为,集中托养让家人从日常照料中解脱出来,自己也有了收入,很开心。

采访过程中,不少残疾人表示,希望托养中心能继续办下去。在他们看来,这已经成了另一个“家”,生活、工作都很开心,也真正感受到了幸福感和获得感。 记者 郝丽莎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