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4-08-16
记者 魏 濛
夏末时分,暑热未散。气温依然在高位,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更需警惕“高危时刻”,保护好脆弱的心血管。
根据历年相关统计数据,气温每升高1摄氏度,到急诊就诊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就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率会升高;气温超过33摄氏度,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会明显增高,65岁以上人群死亡率更高。在人口密度大的中心城区,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天气同样闷热,人们切勿轻视暑热余温对心血管的影响。
8月7日立秋,对于运城人而言,意味着要面临既是暑热又是秋燥的双重考验。为何气温升高会成为心脑血管的“劲敌”?人们又该如何养心护心呢?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行政主任屈艳玲,结合临床经验,阐述了这个季节在养心护心上的诸多讲究。
警惕危险因素
近日,市中心医院心内科通过高效的急救响应和精准的手术治疗,成功挽救了一名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的55岁患者生命。
患者李先生是一名空调安装维修工人,长期在高温下从事工作。8月2日晚,他首次感受到胸闷症状,但因症状不明显而未予重视。次日中午,李先生在工作时突然大汗淋漓,左手及左肩麻木,心前区再次出现胀痛,被紧急送医。这一病例也向人们敲响了高温天气下保护心脑血管健康的警钟。
“每年6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9月份,心脑血管疾病会进入高发期。”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主任屈艳玲说,暑天由于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心脏和大脑的血液供应量相对减少,会加重缺血、缺氧反应。再加上气压偏低、人体大量排汗,体内水分流失多,血液循环受阻,容易诱发血栓、心梗、冠心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
“近年来高气温已成为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屈艳玲说,有研究发现,气温升高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正相关关系,且本身有心血管疾病患者更容易受到高温的影响。由此可见,要重视高温天护心养心,警惕、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不良情绪导致心跳加快。在高温、高湿、低压环境下,人们容易烦躁不安,爱发脾气。不良情绪刺激会使心跳加快,增加心肌耗氧量,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同时,高温会扩张全身血管,加快血液循环,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心肌有可能发生缺血,引起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状。
睡眠差导致血压不稳。天气炎热,人们往往睡得晚、睡不踏实,容易出现睡眠不足的情况。而睡眠不足则会升高血压、心率的平均水平,增加心血管系统的工作压力。
出汗多导致血液黏稠。气温、湿度过高,气压相对较低,空气中的含氧量下降。人体出汗较多,血液黏稠度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可造成血流缓慢,增加心血管堵塞风险,有可能诱发心肌缺血、心肌梗死。
午餐后马上睡觉脑供血不足。尤其是中老年人,午睡都是少不了的,很多人午餐喜欢吃得很饱,吃完后困意就来,而这时大量的血液流向了消化道,大脑部位的供氧就会明显下降,再加上静卧不动,就可能造成大脑供血不足而发生脑中风。
运动后喝冷饮、冲凉易引起血压波动。夏季,从养生原则来看不宜剧烈运动。大汗淋漓,反而伤阴损阳,但有些人参加过激的运动不可避免,比如打球,跑步等。当剧烈运动后,心跳加速,毛细血管扩张,进而造成血压低,大脑供血不足,这个时候马上喝大量的冷饮,会导致血管迅速收缩,心脏、大脑的耗氧量加剧,引起血压波动,易导致中风,严重的会猝死。
室内外温差大易引起心梗。当人们从高温的室外进入低温空调房,血管会突然收缩,而从低温空调房进入高温室外,血管会突然舒张,心血管对气温变化较为敏感,反复冷热刺激可导致血压波动较大,会加重心脏负担,易诱发心肌梗死。
保护不要“踩坑”
“大多数人觉得冬季心血管疾病多发,夏季会相对安全些,其实不然。一些人由于高温适应性较弱,热天更易突发心血管疾病。”屈艳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道。因此,高温对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也是“劲敌”。
屈艳玲介绍道,在每年6月到8月这一高温阶段,心血管疾病患者一定要提高警惕,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别在防护中踩了这些“坑”。
天热睡不着,玩手机熬夜。天气最热的时段也是一年白昼时间最长,夜晚时间最短的时间段,本身已经很容易睡眠不足,如果再因为玩手机或者其他因素熬夜,无疑是雪上加霜。长时间熬夜可能会导致出现心律失常、心脏供血不足、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系统疾病。
屈艳玲建议每天尽量保证7小时—8小时的睡眠时间;晚饭不要吃得太饱,增加消化负担;睡前也不要喝浓茶、咖啡等可引起兴奋的饮料,或者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如手机、平板等;尽量不要看惊险、刺激的影片,避免情绪激动及过度紧张、焦虑。
天热没胃口,吃重口味食物。天气炎热通常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不宜多吃甜食和辛辣刺激的食物,建议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和富含优质蛋白的肉蛋禽奶。此外,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最好不要喝冰水,骤冷对心血管影响较大,尽量选择常温的淡盐水、白开水。
流汗多不好,天气热需要“多静”。适当的运动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非常有益,可以帮助改善心功能、调节血压等。通常可利用走路、慢跑、打太极拳、骑自行车等方式进行锻炼。需要注意的是,尽量将户外活动安排在清晨或傍晚时段为宜,运动后忌马上冷水冲凉,以及马上吹空调。
天热血压就正常了,可自行减药停药。随着温度升高,身体的血管开始扩张,使血液融流的体积增加,空间增大,进而出现夏天血压下降的情况。排汗对血压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果出汗多没有及时补充水分,那么血容量也会下降,就可能会引起血压下降的情况。这些只是血压“正常”的表象,高血压患者夏季也需要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切忌自己停药或减药。因为很多药物除了控制血压作用外,还有改善心功能等其他重要的长期获益作用。
给心脏“消暑”
2024心脏病学权威杂志综述显示,极端温度下暴露与心血管病死率和发病率增加有关,但其程度随温度和暴露时间的不同而不同。暴露于32.2摄氏度以上温度的时间每增加一天,与成年人每月心血管病死率增加0.12%相关。“保护心脏必须防患于未然。”屈艳玲建议,在炎热的天气里预防心血管疾病,应从以下方面注意保护心脏,给心脏“消暑”,让心脏经受住温度考验。
心慌胸闷别大意。闷热的天气很容易让人透不过气,许多心梗患者会在发病前3至4天有心慌、憋闷、胸痛乏力的先兆症状,尤其是老年人,要格外警惕,高温天如感觉胸闷等不适,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室内外温差不能大。从吹着空调风的凉爽室内突然到闷热的室外,人体心血管会突然舒张。反之,从闷热的室外突然进入凉爽的室内,血管会突然收缩。如此会造成血压波动过大,从而引发心肌梗死。
室内空调温度建议设置在26摄氏度为宜,室内外温差小于8摄氏度为佳。进出空调房间时,可以先在门口站一会,给身体缓冲的同时,也给心脏一个适应过程。空调开启一段时间后记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新鲜空气。
别忘及时补充水分。人体出汗较多时,要及时补充水分,否则血液黏稠度增大,血流速度减慢,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疾病。
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要注意,避免饮用含有咖啡因或酒精的饮料,这些饮料会加重脱水。
保持良好心情。情绪激动会使心跳加速,增加心肌耗氧量,加重心脏负荷。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要注意,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不动怒。
切莫贪凉。过冷的食物和饮料不仅容易引起胃部不适,影响消化功能,过冷的刺激如大口喝冰镇饮料、吃冰镇西瓜还会引起血管收缩,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因此,不建议心血管疾病患者吃大量过冷食物、喝冰镇饮料,可以把食物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再入口,小口慢饮。
定期监测指标。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中,肥胖人群因高热量饮食容易罹患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吸烟人群因长期吸烟会影响全身血管,加速动脉硬化;“三高”人群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高危因素会导致粥样斑块形成,从而出现一系列疾病;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容易造成血液流动缓慢,多种代谢途径提高了动脉硬化概率,其远高于非高血糖人群。
这些高危人群应该定期检查心电图、血脂、血压、血糖等指标,及时观察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及早发现危险信号,采取干预措施。防患于未然才能更好预防和治疗疾病。如果发现不适,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