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以青春之志燃振兴之梦

——绛县到村(社区)工作大学生群体写意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4-08-09

本报记者 杨红义 柴瑜竟

在绛县,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每天早上都准时出现在145个村(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与村(社区)“两委”干部一道,从走巷入户宣传政策,动员群众整治环境,组织会议报账矛调等小事实事着手,开始了“两眼一睁忙到天黑”的到村(社区)工作。

这是省委“乡村振兴万人计划”实施以来,绛县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扎根基层一线的工作缩影。

到村(社区)工作大学生是“清新剂”,给村庄带来了朝气。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农村,探索各样致富创收的路径,多数时候留下了“一老一小”留守农村。绛县到村工作大学生与村干部一起值班,花心思用好用活党群服务中心,聚焦群众的需求把大家聚起来,通过播放公益电影、组织文体活动、开展“四点半”课堂等方式,让值班室多了些“人情味”。启发引导到村工作大学生积极参与帮办代办、便民服务、网格治理等工作,累计梳理上报社情民意、矛盾问题等信息30万余条,调解矛盾纠纷5000余起,让村民少了些“暴脾气”。围绕党的建设、乡村振兴、应急管理、行政执法、平安建设、信访维稳等重点内容,开展多形式政策宣讲,累计发放宣传物3.8万余份,召开访谈60余场,让村庄多了些“欢笑声”。

到村(社区)工作大学生是“催化剂”,给组织带来了活力。145名到村(社区)工作大学生中现有中共党员49人,入党积极分子87人,全部在村(社区)党组织参加组织生活,参与村级事务,成为基层组织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主动联系党员群众,并通过上门送学、邮寄红色读物、发送电子资料等方式,加强村(社区)党组织与年老体弱党员及在外党员的沟通联系,有效带动了特殊群体党员参与党内活动的积极性,成为党员群众的“贴心人”。结合村(社区)干部“红色体检”和届中调整安排,及时补充符合条件的大学生进入“两委”班子,优化年龄学历结构。目前,6名大学生通过选举进入村“两委”班子,安峪镇永乐村的赵珍琴更是成为全县最年轻的“一肩挑”干部。

到村(社区)工作大学生是“助推剂”,给发展带来了动力。为发挥年轻人敢想、敢干的优势,绛县县委组织部牵头打造“我是兴农人”党建品牌,指导到村工作大学生立足支村“两委”助理员、报账员、网格员等岗位,通过传播农业技术、宣讲农村政策、创建农副产品电商等手段,发挥新技术、新理念、新思路等优势,全面参与农业生产、管理和销售全链条,申报“我是兴农人”项目51个,涵盖政策宣讲、创新创业、管理服务等8种类型,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成立10支网络助农小分队,通过拍摄农村风俗、农业生产、农民才艺等题材,梳理产业发展脉络,宣传绛县樱桃、山楂、草莓等“国家地理标志”好物,吸引外地客商洽谈合作,触网销售金额达1.2亿余元。迸发青春活力,讲好乔寺碑楼、太阴寺、郡马府等古老文物的新故事,登上CCTV-17《乡村大舞台》节目,推介绛县的绿水青山,展示绛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助力文旅带动乡村振兴。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