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三嫂煎包 走红“夏潮”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4-07-30

外焦里嫩的三嫂煎包 记者 杨洋 摄

7月的一个周末,下午4时许,住在运城经开区鼎鑫华府小区的王蓉从家出发,沿河东东街延长线一路东行,没多久就进入夏县境内。

继续沿夏县县城主干道行进,大约15分钟后,王蓉来到了白沙河畔的夏潮美食广场。此时的广场灯火通明,人潮涌动,各种美味散发出的香气扑面而来。

王蓉径直走到一家排着长队的特色小吃摊前,摊点周围的桌椅上已有人大快朵颐。食客赞不绝口的美食,不是什么大鱼大肉,而是三嫂煎包。

“三嫂煎包”——小吃摊点的名字。煎包,对于夏县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一道美味了。煎包有包子的模样,其馅料以韭菜为主,又配以粉条、鸡蛋等。但和包子不同的是,它是用油煎熟的。

只见摊点主人庞俊学迅速将两口煎锅铺满一个个“白胖胖”的生包子,然后盖上锅盖。五六分钟后,他揭起锅盖,一阵白气冒出。用小铲压压包子后,他旋即拿起油壶沿锅浇了一遍。顿时,滋啦啦的声音飞蹦而起,他又赶紧盖上锅盖。

这回等待的时间要短些,他再次掀起锅盖,用小铲给一个个包子翻个身。刚才“白嫩细皮”的包子,已有一面变得焦黄酥脆。

接下来就是“另一面”的“煎熬”。不过,这个时间是很快的。两口锅里的煎包刚一出锅,就被排队的人抢购一空。

再看庞俊学的身后,五六个中年妇女忙而有序地拌馅、捏皮、包包子。

就这普普通通的煎包,除了当地人喜爱,每天还有不少外地人专程开车过来吃。有时候下大雨,庞俊学就不出摊了,可总接到食客的问询电话。

其实,庞俊学做煎包的时间并不长,但靠着夏县人特有的“四精品质”,让自己收获了一拨又一拨的回头客,也把三嫂煎包做成了夏潮美食广场的网红店。

庞俊学是夏县裴介镇石桥庄村人,早些时候,从事过餐饮行业。去年年初的时候,赋闲在家的他一时不知该干什么,就听从好友的建议,做起了煎包。

在好友看来,庞俊学有餐饮经验,做出来的味道肯定差不了;煎包又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价格实惠不愁卖;干这行不需要投入太大,先从流动摊点做起就行。

好友这么一分析,庞俊学就心动了。说干就干。正好村里有集会,他就小试牛刀。没想到,市场反响还不错。进而,他又赶了镇上的庙会。“庙会人多,一下子就火了。”庞俊学说,“许多顾客就建议,得有根据地了。”彼时,夏潮美食广场正好开业。他迅速锁定了一个摊位,让食客找有去处。

刚开始就他们夫妻俩,一口锅,人多的时候,父母偶尔来帮帮忙。可随着名气越来越大,排队的人越来越多,他又雇了七八个人,增加了一口锅。

“即使如此,还是供不应求。”庞俊学说,“但只能这样了,锅这块交给别人我不放心。”

前述说的“四精品质”,从庞俊学的言谈间就能品出一二。

“四精品质”是指精耕细作、精打细算、精明强干、精益求精。

精明强干,不用多说。能把三嫂煎包做得供不应求,足以证明这一点。精打细算,多说一点。“近10个人跟着咱干了,数以百千计的顾客等着吃咱的煎包了。”他说,“孰轻孰重,这笔账必须掂清。”

重点说说精耕细作、精益求精。这两点,庞俊学一点儿不含糊。

煎包馅料里最主要的是韭菜。对于韭菜的处理,庞俊学是要“去根扒皮的”。至于调料,他也都选择品牌类的,绝不以次充好。

“煎包没啥技巧,真诚就是诀窍。”他说,“人们就是冲着咱这味道来的,根本不能马虎。”

“皮薄馅多,就是好吃。”“吃一次就上瘾了,过段时间就会想。”“在家就做不出这个味儿。”……为了吃上这口,许多人宁愿排队等待。

庞俊学的二女儿今年参加高考。“本来答应女儿高考结束后,要带她出去旅游的,可实在走不开。”他有些愧疚地说,“女儿很懂事,几乎每天都过来帮忙。”

庞俊学告诉记者,9月开学的时候,一定要送一下女儿。到时候,就贴个通知,“三嫂休几天,送女上大学”。

 记者 景斌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