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讲好盐湖故事 打卡盐湖胜景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4-07-30

■赵 波

◆序曲

运城,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运城,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为打造山西省旅游热点门户,提供了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文化自信和力量。运城,因盐池而生,因盐运而兴,因盐业而富,因盐钞而盛。运城盐湖,百二十里,东海玉树,西池银花,白练素裹,千古沉积,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巍巍中条山之北麓。盐的功能,为华夏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不朽的贡献;盐的作用,为华夏大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能支撑;盐的价值,为华夏大地留下了丰硕的文化遗产。

古老的盐湖与新兴的城市。本报记者 常 奇 摄

一、中条山

大河拐弯处,中条入云端。中条山早在唐宋时期负有盛名。《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均有记载。韩愈诗曰:“条山苍,河水黄。波浪沄沄去,松柏在山冈。”王禹偁诗云:“崛起巨流边,奔腾欲上天。远临沧海尽,高与太行连。”山之得名,《大清一统志》“解州”条云:“狭而长,西华岳,东太行,此山居中,故曰中条。”中条山宝藏丰富,林木之茂密,风光秀丽,景观众多,人文繁盛。

中条山与北麓之盐湖,一阳一阴,一凸一凹,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飨。山湖之间,烟波浩渺,诗意无限。云海、日出、霞光交相辉映,秀美壮丽,令人心醉神怡。此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也!

二、条山风

“南风起,盐始生。”中条山的盐南风助力盐湖的食盐生成,“盐花得此,一夕成盐”。含有盐分的卤水,经过风吹日晒达到饱和程度,自然结晶成盐,结晶成形后人们便组织力量去采集,周而复始,自然印成。盐南风对盐的生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上古时期的舜帝始作《南风歌》称颂南风;唐代宗李豫曾封南风为“风神”,加以祀奉;现代人曾把《中条山的风》编入小学语文课本,以传后世;当地民间亦有“一年四季一场风,初一刮到大年终。刮得小树无踪影,刮得大树拔了葱。刮得磨盘翻烧饼,刮得碌碌耍龙灯。”“池南肯刮风,人人记心中。熟一块,割一块,丰产又丰收”等民谣流传。据统计,盐湖的大风每季均有发生,但以春季三月四月发生最高,年平均风速2.6米/秒,全年5级以上风达到181天,7级以上风达110天,8级以上的风达53天。

三、南风歌

《南风歌》这首由上古时期虞舜吟唱的歌谣,表达了对自然界南风的赞美与祈昐,表现出先民对“解愠、阜财”的向往与憧憬,说明世间万物迎承薰风的恩泽,抒发古代先民对南风的双重情感与情愫,又阐明了吟者以人为本、解民之忧的民本思想。

古人把《南风歌》看作是一首寓意深刻的“教化诗”。天下父母养育子女,就如南风养育万物。虞舜作为古代帝王,又是闻名天下的孝子,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是要教化天下百姓行孝父母,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这也是虞舜借歌颂自然界南风的本质内涵。

四、盐风洞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解梁。解梁南靠中条山,钟灵毓秀,人文传说俯首可拾。盐南风是从中条山上“盐风洞”中徐徐而吹出的薰风,成为河东盐池产盐的“助产婆”。关于盐风洞的情况,按《解州志·山川》记载:“又东十五里为分云岭。岭巅出云,东西分布,世传尸盐泽者也。宋宣和间有成宝公庙,岭下有风谷洞,若半井,投叶即飞。其风出则飞砂摧木。旁有盐风洞,洞口若盆。每仲夏应候出风,其声隆隆。俗谓之盐南风,盐花得此,一夕成盐。井上有天井山,谷口旧有风神庙。”(《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第365页)

据老盐工传说,盐风洞在解州镇社东村以东白家庄的中条山脉上,山高路险。

五、盐池镇

盐湖南岸的义同村原名银铜村(方言泥东),因中条山盛产金、银、铜金属矿产而得名。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河东盐池为朝廷统一管理,为防止私釆食盐,环盐池一周开挖“壕堑”。银铜村地理位置特殊,是食盐通往西北、河南中原多地运盐官道主要通衢。朝廷在此设立“盐监司”,管理食盐专卖,监控食盐私采。后因盐监司长期居住,往来事务又与盐务有关,就将该地更名为盐池镇,“镇”的功能有别于今之村镇。明代将盐监司更名为“盐池镇巡检司”,其功能业务未变。

随盐业、盐务、盐运、盐销、盐检等业务开展,以及中条山金矿、铜矿的开采,当时的盐池镇手工作坊遍地,商铺林立,商贾云集,成为远近闻名的池盐集散、矿业开采的商贸重镇。

六、蚕坊村

“蚕坊”,一看村名便知与养蚕缫丝有关联。“嫘祖养蚕缫丝暖天下”,古安邑西阴村女儿嫘祖,教民养蚕缫丝遍走华夏大地,为丝绸之路开起发轫之源。蚕坊村早在西晋时,便以养蚕、抽丝、纺丝、织丝绸等生意为主,丝绸产品远销四面八方。由于地处官道通衢,是运盐车队、马帮、客商通往平陆、芮城、河南的必经之路,西通解州、渭南、西安,来往客商络绎不绝,村里建了很多客栈、饭店。

七、景德馨

景德馨私人盐号(后为运城盐化局五厂老四工段)是河东盐池著名的潞盐生产盐号。历史上曾有阡铺景德馨和南岸景德馨。现仅存南岸景德馨,位于中条山北麓,运城盐湖南岸,紧靠盐池南禁门遗址,故名。盐号大院保存整体完好,院内房屋是清末民初建筑,形制别样,老和尚(最高技术权威称号)与东家掌柜居住东房,为了防止东南风袭扰,后墙没有窗户,以求冬暖夏凉。老和尚栽的葡萄树、柏树,已有一百二十多年历史,院内有甜水井一眼,至今仍能使用。2015年,市政府公布其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运城盐湖在历史上被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场,同时被划分为东、中、西三十个铺。随着时代变迁,后来的“铺”又有了新的含义,成为一种独特的数量单位。每铺相距一里多,由东向西排列。铺的标志设在后山,标志也很简单,就是筑一个像塔一样的土堆,现在已不明显,看不见了。在盐池,有论“铺”不论理之俗语。东场从东头铺李乾胜“畎子”开始一直到现在的解放南路东边;中场范围是池神庙向西到中十铺;西场从中十铺西边的西一铺开始一直到西禁门附近,后来又增加了东西两阡铺,东阡铺又分出东湾和南岸。东阡铺从景三麟至乔宥;西阡铺只有王逸隆一家;南岸由东到西分别是景德馨、张青、张昌运、王恒泰、张鼎盛。

八、卞合兴

卞合兴私人盐号位于河东盐池东湾(原盐化五厂老二工段)富矿区,一般情况下一斤卤水可产盐四五两,产盐颗粒大,质量高,味美香咸,清末民初时闻名晋、冀、豫、陕、陇等潞盐消费区。盐商老板罗眉仙,祖籍介休,寓居稷山杨赵村。他毕业于山西大学堂(山西大学前身),民国时曾任天镇县、繁峙县县长,后因战乱回到稷山,为了生计到运城投身盐业,接手父亲经营的盐号“卞合兴”。罗家最早来运经销池盐的是罗眉仙的祖父,盐号卞合兴创建时期不详,民国初时共有股金12万元,固定长工二三百人,通常年景“产盐900万市斤”。因经营有方,生意兴隆,罗家后来还经营起“裕成源”钱庄,在稷山、闻喜等地开有多家药材商店(公私合营后运城市药材公司前身)。当年运城老东街罗家阁楼上的盐帖(出入库单),都是用雕版印刷的麻纸盐帖,每张上都印有“出盐1500担”,足见当年卞合兴盐号生意之大。

抗日战争爆发后,卞合兴盐号老板罗眉仙多次给八路军捐款捐物,为抗日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早年,罗眉仙还在稷山杨赵村建了一座私塾,免费接收村里适龄儿童求学。至今杨赵村80岁以上老人没有一个文盲,这在全国也是一个奇迹。

九、盬宗庙

据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盐运使蒋兆奎编写的《河东盐法备览》记载:唐代以前河东盐池就有“盬宗庙”,庙址在盐池东禁门北方偏东100米的一块平地上。《太平御览》引《世本》称:盬宗庙在县(安邑)东南10里,“宿沙作煮海,谓之盬宗,尊之也。以其滋润生人,可得置祠”。传说宿沙氏是黄帝的臣子,煮海为盐,死后人们为纪念他,尊敬他,封为“盐神”“盬宗”。由于年代久远,自然毁坏和战争的破坏,盬宗庙早已荡然无存。“庙村”因盬宗庙建在该村,而得名。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庙村有一个年轻人,父母亲早亡,生活困难,吃百家饭长大,村民们便称他为“苦卤”。苦卤无意中在“铁岔山”下盐池滩里,发现经太阳暴晒后结晶的白色颗粒,不知为何物。偶尔一次他把白色颗粒放在乞讨的食物里,发现非常好吃,没有几年身体变得强壮起来。由于他勤劳勇敢,不怕吃苦,长年累月偷偷捞取,用以交换物品,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后又一连生了4个男娃,长大后个个身强力壮,跟着父亲捞取结晶物过好日子。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人们便称这种白色晶体为“苦卤”。苦卤死后,被村民封为“苦卤神”,春秋时修庙祭祀,称为“苦宗”,后改为“盬宗”。由于传说中河东盐池是“麒麟卧池”而成盐,在当地老百姓中间又有“麒麟送子”的说法。

十、营部窑

在清代除延续明代盐池镇、圣惠镇、长乐镇三镇巡检司外,清政府在运城设立“运城营”。“运城为盐颗重地,清政府应添官兵以资守御”。到了民国二年(1913),在河东盐池建立河东盐运使府,第一个缉私盐组织称“运卫营”,主要负责盐池缉私事项。第二年,改为“缉私营”,设两个营和一个骑兵队。第一营驻扎解场内,第二营驻在盐池外产盐各处,往来巡查。盐池东禁门瓮城常驻兵营,盐池东便门旁边铁岔下,“营部窑”村因清末及民国缉私营营部驻扎而得名。

(作者系运城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运城市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