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4-07-25
□闫学温
薄薄的一本书,看似轻盈,实则厚重;看似轻便小巧的开本,实则容纳了深厚的国学底蕴。这本书就是宋方金的长篇小说《上元灯彩图》,与网上流传的《清明上河图密码》一样,也是一部借古画衍生的小说。
《上元灯彩图》是一幅没有款印、不知作者是谁的古画,约成画于明万历至天启年间,与《清明上河图》一样,同属风俗人物画。画作长2米有余,纵0.25米,描画了明朝中晚期的金陵城元宵节灯会的繁华盛景,约有两千余个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密集又富有个性。著名编剧、作家宋方金从古画中汲取灵感,创作了志怪小说《上元灯彩图》。
在这本书的封面上印有这样四句话:“一约既定,千山无碍;一诺既出,万年无阻。”由此可见,这肯定是一部以践行契约为主题的小说。事实也确实如此。
这本小说以明朝南京的上元灯会为切入点,描写了孟俊郎与张元伯之间相约来年上元节到夫子庙相见的故事。这是故事的起点。如文章开头描写的那样,张元伯这一年上元节在南京夫子庙前守约,等待孟俊郎,旁边群众纷纷围观,猜测孟俊郎能不能按时赴约,甚至有人为之打赌。而此时的孟俊郎,正在全力赶来赴约的路上。为了赴约,他路遇山贼困顿不前,为守信践诺不息自戕,变为御风千里的鬼;为了赴约,他以诚感化鬼,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最终践行了约定。这一故事,告诉读者什么叫契约精神,引导读者去思考、去践行。
首先从结构上讲,这是一部网状结构的小说。通过缠丝结网的方式,即多重时间线和多世轮回,做到故事中有故事;又通过画中人、话中人、故事源流考等多种叙述手法,多点位、全方位耐心为读者逐步揭开张元伯与孟俊郎相约南京夫子庙前的谜团;并由此带出张元伯的父母、张父与水鬼聂元伯、山贼、猎人、黑白书生、疫鬼、五妖等人物,虽然身份各异,却因“信义”二字而走到一起。整个故事看似千头万绪,实则玲珑剔透,处处显现出机敏与轻盈。
其次在体现人性方面,作者把人物放到严酷的环境中,借以突出人性。例如,张元伯父亲张山的数次搬家、孟俊郎赴约途中路遇山贼等,更有孟张二人性情与身份各异,早前因同时爱慕姑娘玉灯成情敌,互为冤家,却因要参加科举考试而不得不走到一起。考场上,孟俊郎突发疟疾,病得奄奄一息,被扔到场外自生自灭。张元伯已经四次科考,本次极有可能登第,可为信守承诺,放弃了此次科考,离场去救治孟俊郎。两人由此结为兄弟,并相约来年上元节再会的约定、“鬼聻希夷”的循环等,均把情境推到极致,进而从人物的选择中考验人性。同时,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将书生与山贼、凡人与疫鬼、村民与鬼妖等矛盾冲突体现得淋漓尽致,用故事语言指出饱读诗书的读书人和号称守规矩的村民反不如山贼、鬼妖守信行善。那么,善与恶的界线在哪里?黑与白的边界又在哪里?其中讽刺意味让人深思。
再次,这部小说深得中国魏晋时期志怪小说和明清笔记体小说的精髓,用精到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光怪陆奇的神鬼世界。在这部小说中,没有人鬼殊途,只有人鬼情未了。如张元伯父亲湖上与水鬼饮酒的桥段、孟俊郎死后为鬼与五鬼打斗的桥段等,更有中国传统典籍作品中对鬼生轮回的解释:南朝《幽冥录》里称“人死为鬼,鬼死为聻,聻死为希,希死为夷,夷死虚无”,让读者有阅读《聊斋志异》的感觉,尤其是玉灯的塑造,有婴宁的开朗和聂小倩的美,让这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充满了东方美学。
最后就是语言,这部小说的语言为古白话与现代语言相结合的语体,读来既有古代汉语的简洁有力和韵律美,又有当代汉语的通俗易懂与活泼俏皮,简练流畅的同时又充满了古典韵味。小说中大量穿插的明朝科举轶事和金陵民俗风情、秦淮地区民间传统花灯工艺的描写,增添了小说的趣味性和耐读性。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