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无法治愈的童年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4-07-25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有句名言:“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来治愈。”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无疑属于后者。

在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的序中,鲁迅语:“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而后人则有着更高的评价:“抛开抗日的政治内容,她的《生死场》有直逼人心的惊心动魄的力量。从直接面对人的生存层面这个角度来说,萧红或许比鲁迅走得更远、体验得更深、离信仰更近。”

而反观萧红短暂的一生,却充满了无尽的悲凉,“读懂了她,似乎就读懂了整个民国的爱与忧愁”。

萧红童年时,母亲早逝,父亲续娶。父亲和继母冷漠苛待,只有慈祥的祖父用爱温暖了她幼小的心灵。而萧红18岁那年,祖父去世,她从此漂泊无依,远走他乡,“从异乡又奔向异乡,这愿望是多么渺茫。送我的是海上的波涛,迎接我的是异乡的风霜”。

萧红终其一生都在寻找温暖和爱,她“以其特立独行的个性和对自由、爱情的执着追求,展现出了不轻易被定义、拒绝平庸的精神”。但因为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在每一段感情中,她都如同飞蛾扑火,不计后果地燃烧自己,最终却无法留住逝去的爱和温暖。在病重弥留之际,她身边没有亲人、伴侣,只有一个朋友陪她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直至生命结束,萧红都未能治愈不幸的童年。

回看萧红的一生,这个世界留给她太多的黑暗和伤痛,但她用辉煌的作品,点燃火把,留给后人温暖与明亮。世界吻她以痛,她却报之以歌。

(徐晓冰)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