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娱>

纪录片《文物守护人》:跨越时空的守护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4-07-25

□杨颖琦

“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在中华大地上,历史留下的痕迹如同璀璨的星辰,散落在三晋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山西作为文物大省,拥有52875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古建筑、古城、古村落、石窟、壁画、造像等,无一不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和血脉。

近年来,随着山西古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的持续“出圈”,古建相关热度不断攀升,运城等地成为很多小众旅游爱好者的新兴目的地。而千年前的古建筑到今天仍能焕发新的光彩,除了古代匠人的建筑技艺,也少不了千百年来文物守护人的坚守。近日,由哔哩哔哩和山西省文物局联合出品的纪录片《文物守护人》开播,通过不可移动文物和文物守护人的双重视角,讲述了他们彼此之间守护与传承的故事。

从晋北到晋东南再到晋西南,从城市到乡村,从唐木构建筑到宋元石窟,从考古挖掘到古建修复,纪录片《文物守护人》全景式地展现了山西省不同地域、不同文物、不同人面临的文物守护困境。从“中国第一国宝”佛光寺,到“全国孤例”金灯寺水陆殿,再到被誉为“世界绘画史上群像构图发展的顶峰代表作”的永乐宫《朝元图》壁画,每一处文物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开场,熟悉的乡音传来,仿佛那些守护人就是我们的身边人。纪录片深入挖掘每一处不可移动文物背后守护人的故事,展现了他们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坚韧勇气和奉献精神。纪录片中的守护者们,无论是位于海拔1700米的金灯寺守寺人冯开平,还是大同考古所考古领队侯晓刚,抑或是佛光寺的胡俊英,以及“斜杠古建人”王永先,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都充满了对文物的深情和责任。从冯开平的孤独坚守,到侯晓刚对壁画墓的悉心搬迁;从胡俊英带领一群年轻人守护佛光寺,到73岁“斗拱爷爷”王永先将古建筑知识传播到网络……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对文物的守护,更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在《孤山守石窟》中,高悬在海拔1700米绝壁之上的金灯寺,被称为“中国石窟造像尾声中的巅峰之作”,寺中的明代石窟造像吸引着众多不顾艰险前来瞻仰的爱好者,也串联起守寺人老冯迎来送往的日常。今年64岁的老冯是金灯寺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常驻守寺人。30年来,他经历过路不通、没电没水,也见过文物偷盗者,遇到过观点不合的来客,老冯知道什么就说什么,从不逞强争辩。在老冯的关照下,那些石疙瘩好像也“活”了起来,成了他嘴里的“老人家”,每当夜深人静时,他都会和“老人家”们絮叨:“照顾好自己,看守好游客。”

《留住满堂彩》中,两位文保人田命槐与王进,分别守望着平遥双林寺的彩塑之魂和隰县千佛庵的悬塑绝唱,面对2021年的那场暴雨,他们以坚定的意志和独特的方法,对抗自然侵蚀,努力延续文物的生命。

永乐宫的搬迁工程,被誉为“世界文物史上人工搬迁的第一工程”。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奇迹》预告片中,出生于永乐宫迁建之时的冯建国作为永乐宫的“二代”守护人,接过了父亲手中文物保护的“接力棒”,继续守护这座蕴含丰富壁画与道教文化的古建筑。代代相传的文保人让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在今天仍能焕发新的生机。

此外,《文物守护人》不仅聚焦于基层文保员和义务守护人,还将“守护人”的概念进一步扩大,涵盖了专家学者、自媒体人、古建爱好者、新生力量等,构建起每个人都可以是文物守护人的深层主题。更多人的参与,让文物不再仅仅是静态的、不可移动的历史遗留,而是成了连接现在和过去的桥梁,让历史与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

纪录片《文物守护人》不仅是对文物故事的记录,更是一次对文物守护者们的致敬。这些守护者们,有的面对自然的摧残,有的面对岁月的侵蚀,但他们始终坚守岗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而镜头外,每一处文物的背后,都有一个或一群文物守护人,在默默地守护着这些历史和文化。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