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娱>

《宋韵·南风歌》:以盬盐之名,书南风宋韵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4-07-04

杨颖琦 

一首穿越时光的南风赞歌,一段盬盐历史的春秋画卷,一次宋代风雅文化的互动之旅……在河东池盐文化博览园内,一场以宋代文化为蓝本的大型沉浸式游园演出,让观众在游园的同时观景、赏剧,在移步换景中“零距离”体味河东的“前世今生”。

《宋韵·南风歌》演出现场照 记者 杨颖琦 摄

南风熏熏,宋韵悠悠。大型沉浸式游园演出《宋韵·南风歌》以宋代文化为蓝本,采用平行时空的戏剧手法,从北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的盐政改革讲起,分四大演出区域,呈现迎宾仪式、盐运时辰、千里江山、包拯审案、盐道之恋、盐业新政、宋韵风华、香浸万里、盬盐春秋、南风歌10个主题场景。同时,结合全息投影、多媒体空间模拟系统等创新演出技术赋能河东池盐文化。演出更通过复刻场景、故事再现、互动体验等,让观众在游园中,身临其境体验北宋时期河东地区盐运的繁华盛景,感受河东先贤的家国情怀以及河东丰富的文化积淀,让震撼的“园中景”变为令观众流连忘返的“心中景”。

在盐政改革的洪流中,有人秉持改革的信念,也有人质疑改革的效果,其间,“范祥”“包拯”“王安石”“司马光”等宋代名臣也有着不同的探索和坚持。在他们的讲述和演绎下,一幅充满宋代烟火气的画卷徐徐展开。

时空流转,伴随着古乐,走进池神庙就如同走进千年前的大宋“盐运时辰”。在如梦如幻的宋代宫廷迎宾舞之后,观众们跟随卖花郎来到宋时河东的产盐地,盐工们仿佛已在这里等候千年,等待观众揭开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面纱。

当灯光打在那些盐工身上时,仿佛千年前的盐工就在你眼前劳作,只见他们手持各种工具,铲盐、装筐、捞采、挑担……姿态各异。而制置解盐使范祥就在盐工中间,向盐工讲述由他推动的“钞引法”盐法改革……

经过范祥的不断努力,盐法改革终于得以开展并取得明显成效。朝廷开放食盐市场后,盐价渐趋稳定,盐工、盐商乐于工作,国家税收也得到大幅提升,百姓们安居乐业。盐工们用汗水见证了这个伟大的时刻。“宋韵”之美来自于劳动,是无数劳动人民成就了北宋的繁华,更夯实了河东历朝历代的发展之基。

行至海光楼,灯光在海光楼前的长阶上铺出了一条布满日月星辰的“盐路”,来自宋代的那个卖花郎挑着担子,走上台阶,边走边说:“这条盐路,汉朝的皇帝来过,唐朝的皇帝来过,一定还有后世的皇帝来过,还有好多的大人物……”盐路上,“范祥”与“包拯”跨越时空相遇,他们向彼此、也向观众讲述自己的改革理想。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海光楼前,“舜帝”抚琴高歌,一曲《南风歌》穿越千年时空,“范祥”“包拯”“司马光”“王安石”等人侧耳聆听。在“舜帝”的琴声中,他们看着那因盐而生的城市和城市里的人们,以及到今天仍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找到了他们一直在寻找的改革答案。

在结构布局上,《宋韵·南风歌》也做得相当出色。游园活动从入园引导到各个主题场景的设置,再到互动环节的设计,都充分考虑到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同时,通过不同场景的切换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效地引导观众进入情境当中。置身这样的场景,仿佛真的穿越到了宋朝,可以逛市集、观看包拯断案、同王安石和司马光一起吟诗作对。

今时明月照风华,《宋韵·南风歌》通过现代科技手段重现传统园林的韵味与风情,在演绎中照见文化魅力。池神庙园内古香古色的建筑、悠扬动听的传统音乐、精心编排的舞蹈表演以及身穿传统服饰的演员,无一不让人仿佛置身于大宋的繁华之中。更引人注目的是,观众可以直接参与到各种互动环节中,如与演员共舞、参与包拯断案、诗词对答等,这种沉浸式体验让人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传统河东文化的魅力。

在今天,沉浸式夜游、沉浸式演艺、沉浸式街区等一系列新颖的旅游形式,受到了不少观众和游客的青睐。《宋韵·南风歌》正是在这种趋势下做出的有益尝试。这些形式多样、场景真实、体验丰富的旅游演艺让传统文化穿越时空,生动鲜活地“浸”入观众心中,成为“心中景”。它不仅为传统游园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今天的观众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