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4-07-19
记者 魏 濛
古书《二十四节气解》中说:“大暑,乃炎热之极也。”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是我国一年中日照、阳光最猛烈、气温最高的时期,也是一年中最炎热、多雨的时候。
这个时候,“湿热交蒸”,人们稍有不注意,汗多气短、干咳乏力、体虚等症状就会随之而来。所以,大暑养生,意义重大。那么,在这个防病养生的最佳时期里,我们该注意哪些健康问题?如何预防常见病?应当如何做好养生,安然度夏呢?市中医医院肺病科主任刘莎,为大家带来大暑时节的“养生锦囊。”
养生防病有讲究
民谚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大暑之时,天暑下迫,地湿上蒸,“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高峰。
“大暑时节,人们最易感受暑湿之邪,导致体内阳气受损,心气亏耗,极易引发中暑、热中风、胃肠道疾病等。”刘莎说,从临床接诊情况看,要在暑热之际安然度夏,大家在养生的同时还要注意预防以下暑热之时多发的疾病。
中暑。中暑是夏季最常见的病症之一,人在高温环境中,体温调节失去平衡,肌体大量蓄热,水盐代谢紊乱。如果是轻度中暑,可多喝含盐的清凉饮料,若有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可以服用人丹或藿香正气水。如果有重症中暑患者,应将其抬到阴凉处就地抢救,并立即送往医救治。
刘莎说,大暑时节要预防中暑,在平时就要注意少在烈日下暴晒,做好防晒工作并保证充足的睡眠,也可多洗温水澡帮助体热散发,还应多吃蔬菜瓜果,适量饮用盐开水、绿豆汤、酸梅汤等清凉饮料以消暑。
热伤风。三伏天既要防“阳暑”,也要防“阴暑”。古人云:“夏不欲穷凉。”不可过度贪凉,而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受寒后常会使病情加重。
三伏天,室内外温差大,若此时室内的空调温度设置过低、风扇风速设置过快,或出热汗时用凉水淋浴,都容易出现头痛、发热、咽喉疼痛、鼻塞流涕等症状,即热伤风。
上火。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天气炎热,不仅会使人感到身体疲劳、食欲下降,还经常会使人“肝火”妄动,表现为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思维紊乱、食欲不振、焦躁易怒等,消化功能也会因受到天气的影响而产生障碍,从而出现上火的症状。此时,首先要做到“心静”,越是天热,越应做到心平气和,以避免不良情绪影响。
痢疾、腹泻。夏季是消化道疾病多发季节,注意避免贪食生冷或不洁的食物,应避免经常吃冷饮,从冰箱里拿出来的菜品要先加热后再食用,以免染上痢疾、腹泻等。
在饮食上,可食用绿豆、百合、黄瓜、豆芽、鸭肉等清补的食物以及赤小豆、薏米、南瓜等健脾养胃的食物。
切要避开这些“坑”
“天气热到根本不想出门,就想躺着拼命地吹空调。”市民小刘因最近总是感觉困乏,提不起精神,到医院找医生看病。
“7月22日是大暑节气。暑热、暑湿成为健康防范的重点,许多人忙着用各种方法解暑、祛湿。”刘莎说,要享受微微出汗的感觉。很多人不喜欢出汗,而实际上微微出汗对身体有好处,它可以帮助人体散热,并排掉体内的湿气。如果一整天都躲在空调房里,汗毛孔一直处于紧闭状态,这属于反季节的情况,对健康不利,还容易着凉感冒。
“湿气具有黏腻、重浊、缠绵的特点,如果人体中湿气大,又排不掉就更容易生病且不易痊愈。”刘莎介绍,平时很多人以为的养生小妙招,殊不知可能是在“养病”,千万要避开下面这些“坑”。
解暑多喝绿豆汤。为了防暑降温,很多人喜欢喝绿豆汤。绿豆汤虽好,但不要多喝,更不能当水喝。刘莎介绍,从中医角度看,绿豆性凉,有四肢冰凉、怕冷、便溏等症状的阳虚体质人群不能过多食用,否则会伤及脾胃,导致症状加重,甚至引发其他疾病。此外,处于月经期的女性也不宜喝绿豆汤。
用冷水沐浴洗脚。夏季炎热易出汗,人的汗孔肌腠均处于开泄状态,此时洗冷水澡或用冷水洗脚会使寒气借机侵入人体,导致阳气暗损,不仅不利于养生,还可能对血管造成刺激,导致血管收缩,增加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冷水刺激还会使已经扩张的毛孔骤然关闭,时间长了易导致排汗机能障碍。即使是热水洗浴,亦要注意浴后避风,小儿、老年人尤需如此。
刘莎说,脚部汇集多条经络,用热水泡脚能更好地促进气血畅通,振奋人体脏腑机能,有祛除暑湿、预防感冒、促进睡眠等功效。需要注意的是,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静脉曲张或静脉栓塞的人群不宜用热水泡脚。
暑天多吃“苦”。苦味食物虽可清热,但食苦过度会损伤脾胃之气,影响人体消化功能,故夏季饮食应当“省苦增辛”。平时可以适当吃一些苦瓜、苦菊等食物,以清泄暑热之气;同时吃一些味辛的食物,如葱、姜、香菜、荠菜、胡椒等。中医认为,辛味食物多性温属阳,能行能散,所以夏季多食辛味食物可醒脾、健脾,增强消化功能,增进食欲,同时也符合中医理论所讲的“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
多吃水果易祛火。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适量食用有益健康,但并非所有水果都能祛火,有些反而会“火上浇油”。以桃子为例,“桃养人”的说法古已有之,但需因人而异。桃子具有通便的作用,但桃子性温,对于湿热体质者因上火引起的便秘、舌苔黄、口干、咽喉疼痛等症状并不适用,还可能加重病情。此外,橘子、荔枝、桂圆、石榴、杨梅等都属于温性水果,经常上火的人最好少吃。
冬病夏治必选三伏贴。中医调护阳气的方法很多,如口服汤剂或中成药、针灸、穴位贴敷等。三伏贴只是众多方法中的一种,有慢性疾病又难以坚持口服中药或针灸疗法的患者,可选三伏贴。但对于发病较急,已经严重影响工作或生活者,则应选择起效更快的中医内治法,如口服中药汤剂等。
此外,三伏贴配方中的中药多属辛温大热之品,适合体质偏虚者,如阳虚体质者、风寒湿型痹症患者等,不适用于湿热型、虚热型等各种热性体质人群。
做到“三养”过暑天
大暑是夏天最后一个节气。大暑时节,火气在下,骄阳在上,熏蒸其中,人如在蒸笼之中。
“长夏多生湿病。暑天,暑湿之气容易侵入人体,使得人们心烦意乱,没有精神。”刘莎说,在暑湿难耐的日子里,养生要做到“三养”:养脾胃、养津液、养心神。
健脾胃。因为伏天湿热较重,容易导致脾虚,要注意健脾胃,饮食应尽量清淡、多样化,以清为补,宜补气清暑,不可进食过多寒凉之品,如西瓜、梨、冰激凌等,贪凉喜冷易损伤脾胃导致湿邪内生。因为,大暑时节,虽天气炎热,但阴气也开始增长,人体腠理疏松,脏腑内里空虚,此时若贪凉,或久卧空调房间,或过度饮用生冷、瓜果、甜腻之品等,易造成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
“绿豆有健脾的功效,可以适当喝些绿豆粥祛湿健脾。”刘莎说,中医认为,绿豆煮汤能够消暑益气、清热解毒,对于轻度中暑,头昏头痛、胸闷气短、无汗烦热症状能够起到治疗效果。另外还可通过三伏贴,盘龙灸,艾灸足三里、中脘等穴位调理脾胃。
滋养津液。伏天气温高,人体容易脱水,从而出现疲倦、气短、乏力等症状,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可以温开水、淡盐水等适当补充盐分和矿物质,少量多次饮用,也可饮用金银花茶、菊花茶、绿豆汤等清热解暑饮品,注意温热为宜,避免损伤人体的津液和元气。
安养心神。大暑时节火热当头,易动肝火,人容易产生烦躁、愤怒等不稳定情绪,导致失眠、多梦等,有人称之为“精神中暑”。此时应特别注意情绪的调节,要做好精神调养,谨守“静心养生”的原则,保持心境清静,避免不良刺激,凡事以平常心对待,切莫大喜大怒。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心态宜平和,凡事要注意避免急躁、生气、恼怒。因天热引起的心烦意乱、失眠等问题,可以适当食用浮小麦、酸枣仁和百合,它们均有宁心安神的功效。
暑天里,可每天睡个简短的午觉,午睡是最简便有效的养心神方法。心脏不好的人群,可以按揉或艾灸巨阙穴,关元穴、内关穴、神门穴、公孙穴、劳宫穴等。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