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4-07-10
运城晚报讯(记者 王捷)近日,退休干部杜梅英来到本报编辑部,向记者讲述了她看完本报特稿《一场十八年的生命接力》之后的一些想法。她说,裘生事迹最珍贵的点在于他在广场公园义务为市民播放歌曲和戏剧伴奏,组织大家在重要节庆时合唱,更感动她的是裘生多年义务开导情绪低谷的人。这种细微的关爱是最令人感动的。
杜梅英退休前是盐湖区中城办民政科负责人,在多年的工作中,她曾经帮不少社区居民排忧解难,是热心人、老模范。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但她依然古道热肠,在扶残助残方面颇有作为。她说,在平时的生活与工作中,她了解到,因为快节奏的社会生活,老年群体逐渐扩大,一些老人因为儿女在外地,或者亲人离去,常会陷入情绪低谷,孤独感与无助感加重,需要关怀与安慰。还有一些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或者学业压力较大的孩子,也容易发生心态失衡、情绪低落等精神亚健康问题。这种心理暗疾比较隐蔽,患者常常也不好意思告诉别人,但是对人的身心都有不小的危害。
《一场十八年的生命接力》报道中的主人公裘生就是这样的患者,他在接受社会帮助、投身于公益活动后,慢慢恢复了健康,非常令人振奋。尤其是他“病己病以及人之病”,以一颗利益病友的善心,总结了对抗抑郁十条,好操作,很简单实用。从报道中可以知道,十几年来裘生在自己家、公园、广场,通过各种方式,已经帮助数十名情绪失衡者排解了压力,走出了人生低谷和卡点,这是最让人感动的。
杜梅英建议,有爱心与能力、有经验与水平的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能够组织起来,建立爱心小屋,对有沟通与倾诉意愿的市民进行爱心服务,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打开心结,走出低谷。另外,也可以借鉴裘生的做法,为老年人搭建公共娱乐平台,让老年人及更多市民唱起来、乐起来,在人际交往中唤起正念、正行,通过助人实现助己、自我建设、自我完善,在利益他人中成就自己、安顿自己、幸福自己、和谐社会。
她说,相信只要怀有爱心的人都能捧出真诚与善意,用爱心对待遇到的每一个人,让爱心浸润城市,让奉献成为每个人的日常,运城的爱心之歌一定会由独唱变为合唱,愈唱愈响,歌声嘹亮。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