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4-07-05
常占军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母亲离开我们快十年了。这十年间,我不知多少次梦见母亲,也不知多少次因此而驱车回家,在母亲遗像前和母亲说上几句话,以解思母之愁。
一
老家南堡坐落在峨嵋岭下涑水河畔,儿时记忆中,有江南水乡之美。峨嵋岭的秀美,似乎是老家小村庄的山水背景图,我尤为喜欢夏秋两季的峨嵋岭。夏季的峨嵋岭郁郁葱葱,漫山遍野的柿子树自然生长,高大而伟岸,枝叶繁茂,层层叠叠分布于峻岭之上。峨嵋岭的秋天,那似小红灯笼一样漂亮的柿子挂满枝头,可真是孩提时为数不多的美味佳果。初秋时节,柿子已呈红色,还没有完全成熟,可以用温水泡着吃;等到深秋,柿子熟透了,爬到树上摘些非常软的柿子,被鸟儿啄过的更甜。最美的是峨嵋岭上柿子树的华丽换装,由墨绿变成火一样红,沿着峨嵋岭蔓延开去,一眼望不到边。
峨嵋岭下的涑水河,儿时都叫它老河,是家乡的母亲河。涑水河从上游闻喜方向流淌而来,穿过水头村一座古老的石拱桥,一路向西而去。那时的涑水河常年流水不断,清澈见底,鱼虾等生物可见,河流两边水草摇曳,树木茂盛,两岸田野肥沃,人勤春早,庄稼丰收。盛夏时节,经常有沿岸村民和小孩下河捕鱼嬉戏。
老家南堡村外,南同蒲铁路和209国道并行绕村庄而过,上学路上习惯听火车的汽笛声和铁轨摩擦发出的咣噔声。小伙伴经常还会在铁路边与疾驰的火车赛跑,享受被火车带来的风吹着跑的快感。南堡是一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村落,系水头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居民有200余人。沧桑感十足的古城门楼,见证了古老村庄数百年历史,福佑着南堡村的村民们。城门楼外上方正中镌刻着“永定”两个大字,字正方圆,遒劲有力,取“永远安定”之意。城门楼里上方正中镌刻着“民安物阜”四个大字,寓意先人丰衣足食、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这座古城门楼只是南堡遗留下来的极小一部分,原貌更壮观:堡东头正对着古城门楼的地方,还有一座砖木结构的娘娘庙;堡西头是现存的用青砖砌成的城门楼,四周全部是用黄土夯筑的厚厚土城墙,城墙外还有一圈排水沟。通过这些严密系统的城防设施,可以看出当时南堡村还是非常殷实富足的。
二
听老父亲讲,1958年夏天发了大水,上游闻喜水库泄洪。当时南堡村东高西低,东边有娘娘庙,四周有坚固的城墙和排水沟防御,西边城门楼紧闭。村民们把妇女、孩童和老人安排妥当,青壮劳力爬上城墙和城门楼,观察水势和险情。听父亲讲,当时黑灯瞎火,伸手不见五指,他在城门楼上能清楚地听见洪水裹挟着各种杂物冲击城门的声音。天亮了,洪水逐渐退去,全村安然无恙。
还有一次发洪水在1977年,是我亲身经历的,也是在晚上。当时接到通知,洪水逼近,紧急转移,大巷小巷,大呼小叫,一片嘈杂声。很快大家就大车小车,带上值钱物件,拉着老人小孩,跑出城门,直奔西下晁村的高坡上。时间不长,高坡上已是黑压压一片。天完全亮了,大家返回村里,惊奇地发现,洪水竟然没有进村,这主要得益于南堡村两边铁路的保护。水头街里边的单位和村民就没有这么幸运了,由于洪水的冲击和浸泡,好多房屋都倒塌了,损失较为惨重。
堡西头城门楼外有一片池塘,约一个半足球场大,常年有水,中间水深可过人,水里有各种鱼、水蛇、青蛙、蝌蚪等。池塘的北边是一片芦苇荡,秋天的时候,朵朵芦花在秋风中似雪花般舞动,不时有小鸟飞来飞去,在这里找虫子吃。如果遇到好天气,夕阳余晖就会把那片芦苇荡染成金色,美丽极了。冬天的池塘一样很美,那时的冬天好像比现在要冷很多,冷的时间还长,池塘里结着厚厚的冰,好长时间都不会融化,记得当时我们还在冰上打陀螺呢。
三
老家居于村中心位置,分前后院,大小约亩余。前院东面是五间土木结构的房子,北面是三间单坡的厢房,院里还有一口水井。那时家家户户基本都有水井,用辘轳绞水吃,夏天偶尔还会把一些吃食放到井下,当土冰箱用。大门边上还有一棵高大的椿树,高高的树杈上几只喜鹊在此安家,每次只要喜鹊在树上跳来跳去叫个不停,母亲就说今天有亲人要来。后院是一片小树林,还有一个猪圈和一积柴草堆。记忆里,家里的院子最早是用玉米秸秆围起来的,后来垒了土墙,最后换成了现在的砖墙。
就是在这个曾经简陋的院落里,母亲用她最大的爱抚养我们长大,教育我们做人。高考恢复后,我们兄弟三个相继考上了学校,为母亲争了光,这是母亲一生最大的骄傲。我们在外求学的日子里,母亲最大的快乐就是收到我们给家里写的信。每次两个哥哥来信,她都会让我读一遍再读一遍,听着听着,她的眼圈就红了。
还清楚记得,我第一次去哈尔滨上学,和两个同学一起从运城火车站坐火车,是大哥送我去的。由于我是头一次出远门,母亲早早起来给我包了饺子,煮了鸡蛋,还烙了饼子,并一再嘱咐,总是放心不下。临走时,她把我送出村子,并坚持在水头火车站等着,再送我一程。等火车行驶到水头车站,母亲已经在站台上等着了。我打开车窗探出身子同母亲招手,她一路小跑来到车窗前,仰着头跟我说了些啥,我已记不清楚,只记得她说的我都应了。不一会儿,火车就启动了,母亲小跑了两步就停了下来,我看见她两眼含着泪水。火车缓缓启动,又慢慢加速,等我再一次探出头望向站台,看见母亲还站在原地,一点一点变小,我的眼泪瞬间夺眶而出,激动的情绪久久难以平复。
四
如今母亲离开我们快十年了,在这十年间,南堡和我们家的面貌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比十年前更美了,不知母亲可否知晓。
以前我们家门前的破房子和长满杂草树木的园子都已全部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漂亮的篮球场和高端大气的路灯,路边还栽上了一排挺拔的法桐树。篮球场东边也就是咱们家门前还修了一个漂亮的小花园,里面种了各种树木花草,这些主要是大哥的功劳,他经常回家栽种、浇灌、除草,乐此不疲。花园中央的纯木结构大凉亭叫“众乐园”,村几次被作为县镇村三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进行观摩。花园边立有一通“水头南堡纪事”石碑,碑文由大哥撰文并书写,记载了南堡变迁的历史。
母亲,咱家的前后院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庭院里除你在世时栽的一丛绿竹依然挺拔茂盛,又栽种了玉兰、红豆杉、枇杷、桂花、蜡梅、月季花等,一派江南庭院景象。
后院变化更大一些,后院的三间平房在保持原来主体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造。出于安全考虑,原来的室外楼梯全部拆除了,为防漏房顶也加装了彩钢瓦,门窗也全部换成断桥铝材,墙体全部刷白,墙体下方一米处贴了青色古砖,屋檐加装青色仿古瓦,和前院风格基本保持一致。前后院相呼应,徽派建筑风格,浑然一体,古朴自然。在三间平房门边,我也照猫画虎,自拟了一副楹联“峨嵋岭下安居;涑水河畔品茗”,并刻成牌匾悬挂,横批“常有炊烟”,寓意安居乐业,人丁兴旺,常有炊烟升起。除东边留一间卧室,其余两间打通,改造成了茶室,以待朋会客之用。室内悬挂我自撰和书写的《茶舍小记》,还有《兰亭序》《梅花》等书画作品。院子进行了部分硬化,留有两块菜地,搭了一个实木葡萄架作为装饰,还栽种有各种花草树木二十余种。这就是后院变化的大概情况,总之还不错,来过的朋友都赞不绝口。
这就是我的乡愁,悠然而绵长。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