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做不被定义的自己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4-06-29

□杨颖琦

在过去的2023年,“十大网络流行语”评选结果公布后,“i人”“e人”作为社会标签,一时间风靡于网络,相关话题更在微信朋友圈、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火爆刷屏,“你是i人还是e人?”成了Z时代年轻人(主要指出生于1995年~2009年的一代人)中最常用的社交开场白。

这样的性格测试如今更被运用到职场中。“3轮面试都过了,最后卡在了性格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我缺乏进取心和抗压能力,我觉得不准”“因为性格测试,跟我的‘梦中情司’擦肩而过,感觉很难受”……社交平台上,诸如此类的职场求职者的心声让很多人意识到:这场性格测试好像并不是那么“准”。

作为性格测试的代表之一,MBTI(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的缩写)近两年在年轻人群体中备受关注。其测试共分为四个维度,即:注意力方向、认知方式、判断方式、生活方式,每个维度还被划分为两个方向:“注意力方向”分为内倾型(i)和外倾型(e),“认知方式”分为实感型(s)和直觉型(n),“判断方式”分为理智型(t)和感性型(f),“生活方式”分为判断型(j)和理解型(p),以此衍生出16种不同倾向的人格模式。相较于复杂的16型人格的其他三组评判维度,“简单粗暴”的“i人”和“e人”划分更加出圈,年轻人在日常交往中纷纷主动为自己贴上了“i人”“e人”的标签。

“工作能力是多方面的,不能片面认定”“我的工作能力不由几个字母定性”……其实,不同人格类型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是显示出不同之处。如果理解和接受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也就能够用不同视角去理解和接受别人。例如,在更多情境中,外倾的人可能更受欢迎,但看起来更害羞、不善交际的内倾的人,可能比外倾者更清楚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两者在不同情境中都可以发挥属于自己的优势。而且,人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有人在陌生的环境中可能显得内倾,但是和朋友在一起时会显得外倾。

“与其在我们应该拥有什么特质上费心,不如利用我们所拥有的特质,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环境。”在这个浩瀚的宇宙中,我们的人格就像指纹、树叶一样,是独一无二的。生活中也许能将“i人还是e人”当作社交娱乐,但不必将它奉为圭臬。相信自己无论具有什么样的特质,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环境,都能拥有人生的无限可能。

每个人都是不被定义的自己。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