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4-06-14
□记者 崔萌
6月7日晚9时50分,盐湖区北城街道学苑花都社区网格员李雪在居民微信群中看到一则信息:辖区一商住楼16层,有个小孩哭着找妈妈。
李雪立即联系社区网格员崔少慧、陆宏伟一同前往现场。经了解得知,小孩今年5岁,妈妈外出时将其留在家中看平板电脑。小孩除了提供自己和妈妈的姓名外,家人的手机号、门牌号、幼儿园名字等一概不知。
根据有效信息,李雪编辑“寻人启事”在居民微信群里寻找小孩家长,然后他们又分头在10层和16层之间进行“地毯式”搜索。
发出的“寻人启事”无人回复,“地毯式”搜索也毫无收获,三人决定由李雪陪着小孩在原地等待,崔少慧和陆宏伟到商住楼监控室调取监控。
直到晚上11时许,他们终于看到小孩从某房间出来的画面。经过信息查询比对,发现登记住户姓名与小孩妈妈姓名不符。
经过电话联系得知,原来小孩与妈妈当晚入住的是一间民宿。根据房东提供的电话号码,网格员终于联系上了孩子的妈妈。此时,她正和朋友在外聚餐。
生活中,总有家长将幼童独留家中,让孩子独自睡觉或玩耍。可现实是,不论是家长出于无奈还是对孩子的放心,孩子被独留家中后出现的意外时有发生。
幼童被独留家中后,会出现哪些心理变化?会做出哪些意料之外的行为?记者咨询了心理咨询师李江娟。
李江娟表示,幼童被独留家中后,他们常常会感到焦虑和害怕,主要源于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和安全感的缺失。
幼童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较低,当他们独自在家时,会因为没有安全感而感到恐惧。比如,孩子在睡梦中突然醒来后发现父母不在身边,他们会产生自己被抛弃的感受,从而感到不安和害怕。再如,听到门外陌生的声音时,就会担心陌生人进入家中,自己无法应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
幼童对时间概念模糊。一些父母外出时会告诉孩子,爸爸或妈妈“一会儿”“马上”就回家。然而,幼童对“一会儿”“马上”等时间概念模糊。当他们等不到父母及时回家,就会产生担忧、恐惧、焦虑等心理。
幼童会对不熟悉的事物或环境表现出过度的敏感。比如,他们会对动画片中的恐惧画面或声音、小丑或不常见的形象感到害怕,然后下意识去寻求父母安慰。再如,突如其来的电闪雷鸣,也会让孩子感到恐惧。甚至,有些家长曾用鬼怪故事吓唬孩子,这也容易让孩子产生联想,对环境产生心理上的恐惧。
在恐惧和担忧驱使下,幼童可能会尝试寻找安全的地方躲避,比如躲在床下或柜子里,尝试通过大声喊叫或给父母打电话来寻求安慰和支持,也有幼童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例如外出找父母或爬上窗户呼叫寻求帮助。这时,意外可能就会发生。
“世间没有后悔药,‘忘仔’父母当不得。”李江娟表示,家长应了解幼童发展心理,给他们提供满满的安全感,避免让幼童单独留在家中,以免出现意外。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