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4-06-13
□文振西
岳民立先生送来一本书《我的人生故事》,约我作序,我一时惶然不知从何落笔。
岳兄与我因楹联结识,又因楹联与我和杨振生三人结为莫逆之交。他的志向、智慧、心性、气度,特别是对运城楹联和当代中国楹联的建树,早已成为联界共识,刻在我的记忆里。虽然书中写楹联的仅有一篇,我却深感在他25年的楹联生涯中,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是很值得书写的。
2004年,在运城市楹联学会第一次理论研讨会上,他一股脑儿提出21个需要研讨的问题,立志建设开拓型的楹联学会,然后,一个一个问题迎刃而解。在2007年首届中国楹联最高奖颁奖大会上,中国楹联学会授予他“梁章矩奖杯”,称他为“中国新型楹联理论开拓者”。
2012年,在中国楹联学会考察运城授予第一个“全国最佳楹联文化城市”时,时任会长孟繁锦动情地说,创建最佳楹联城市,“尤其要有一个像岳民立这样无私奉献、组织力强、创新务实、思路开阔、不辱使命的领军人、举旗人、带路人”,“有一台这样功率巨大、工作性能优良的发动机”。
当考察团68位专家、学者向他翘指以赞的时候,他禁不住热泪横流,哽咽无语。此后,在多个场合,我至少六次看到岳兄为楹联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或一时一事的挫折而潸然泪下。细想起来,那点点泪水无一不是浇灌楹联之树,笑对难题、锲而不舍的热泪,喜见功成、乐在心头的喜泪,唯此一好、别无所求的清泪!
当运城市委市政府授予他“撤地设市20周年突出贡献奖”,中国楹联学会授予他“全国联坛十老”,号召全国联家学习他“敢于领先、善于创新、乐于奉献”精神的时候,他淡然一笑;而当他看到“中国楹联文化村”的标志建筑物赫然耸立在闻喜县寺底村村口的时候,他情不自禁地向闻喜县诗联学会班子成员和12位功臣行了四个标准的鞠躬礼。当中国楹联大厦在大运之城舜帝抚琴而歌的盐湖之畔巍然挺立的时候,他端立在大厦前,深深地鞠躬致敬,不忍离去。对自己无比钟爱的楹联事业,能如此用情之专、之真、之深者,能有几人?
他把当代楹联事业当作退休后生活的全部,充分依靠和运用联界“高层领导、翘楚名家、多元媒体、当地政要、先进典型、新老至交”等四面八方的宝贵资源,呕心沥血25年,铸就河东楹联一片红,写出两部颇具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好书;又在耄耋之年,自己创建线上专栏,从心尖炽热的情感到指尖52万点石成金的文字,把当代中国楹联点点闪烁的新业态,汇聚成奔腾不息的星河,这是需要多么长时间和多么大毅力的修炼,才能登临的境界。
岳兄的人生是用一篇篇精彩的故事串起来的。他小学至师范学习成绩优秀,连任学生会主席,18岁入党,21岁当选县人大代表,毕业留校任团委副书记。这个在苦水中浸泡过的“兵娃”(奶名),经过党的阳光雨露的滋养,长期军队工作和军人生活的淬炼,加之《华北民兵》编辑、运城行署秘书长和为聂荣臻元帅当临时秘书的宝贵经历,造就了他心铭党恩、胸怀大局、事事追求一流的优秀品格,并养成了把优秀进行到底的习惯。
这种追求完美的品格在楹联生涯中达到了极致。在运城楹联学会,他一直是名誉会长,运城联人一致尊称他为“岳帅”;在中国楹联学会,他担任顾问,但在中国联界结交的联家最广,掌握的联事最多,点评的“联创”特有分量,是中国楹联学会、联界公认的首位“全国优秀楹联活动家”。在一个无权、无钱的单位任一个虚职,却孜孜以一颗赤心、一双慧眼、一腔热血,天天把时间用在事业上,把心思放在创新上,搅得周天平仄起,遍地雅联兴。
人家问他图啥?他一口气吐出“致敬楹联十二言”,说楹联的事办不了就睡不着,楹联有好事,就高兴得不得了。为了楹联,他绞尽脑汁思考、拄着拐杖赶路,整天被新时代楹联事业的繁荣发展包围着、感动着、兴奋着,欣然走进一个单纯、专一、高雅的境界,心中全然忘记了自我,周身浑然化成了大我。在这种心态面前,权势、金钱和岁月是奈何不了他的。说到底,真正供养他生命的是思想,是精神,是内心的繁花似锦。这便是他健康长寿、人们赞他“遍看名山公是岳”的密码。
把这个密码告诉大家,我心便跃跃然如归童真。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