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河东大地的两块美德“田”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4-05-31

□王逸群

运城,古称河东,历史悠久,人文深厚,千百年来流传着很多动人故事,其中,有两则美德佳话,都与“田”有关。

一块叫“闲田”,旧址位于今平陆洪池乡刘湛村南。清乾隆版《平陆县志》载:闲田在县西五十里,东西七里,南北十里,即虞芮二君相让地,俗名让畔城。

西周初年,虞(今平陆)芮(今芮城)两国为了争夺一块边界地互不相让,就去请西伯(周文王)评理。两国国君进入周地,看到一派和谐的景象:行人让路,耕者互让地畔。进了城门,只见男女各行其道,老人悠闲自在。到了朝廷,大小官员温良谦让,彬彬有礼。二君十分羞愧,说:“我们真是小人,不要再踏进人家君子之国了。”他们也不好意思再见西伯,于是返回去了。经过商议,他们都同意让出所争之地作为“闲田”。

这就是“虞芮让畔”的故事,在《史记》《毛诗正义》等文献多有记载。其中,《孔子家语·好生》所载颇为生动:虞、芮二国争田而讼,连年不决,乃相谓曰:“西伯,仁人也,盍往质之?”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入其邑,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虞、芮之君曰:“嘻!吾侪小人也,不可以入君子之朝。”遂自相与而退,咸以所争之田为闲田矣。

后人为追念虞芮二君谦让美德,就在“闲田”修建二贤祠,据说庙殿壮观宏伟,古木参天,惜年深日久,岁月沧桑,庙已不复存在。只有金明昌四年(1193)进士史天骥所撰《虞芮二君让德记》石碑一通尚存。该碑高2米,宽0.95米,楷书,碑文约900字。遗憾的是,目前碑首碑身断裂。

另一块叫“聚德田”,遗址在今河津市清涧街道一带。清嘉庆《河津县志》载:冀亭在县北十五里……杜预曰皮氏县北有冀亭。如宾乡即冀缺耨处,明提学陈棐题曰聚德田。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派大夫臼季出使别国,路过冀地时,看见因父罪被贬的郤缺(也称冀缺)在田间劳作,他的妻子将饭食送到地头,恭恭敬敬地递给丈夫,像对待尊贵的宾客一样。郤缺也以礼相待,庄重地接过饭食,然后才用餐。臼季被这幕情景深深打动了,回国后告诉了晋文公,晋文公也为之感动,认为郤缺有德行,便任命他为大夫。

这就是“相敬如宾”的渊源。此事《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有记载:“初,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耨,其妻馌之。敬,相待如宾。”后来,当地乡民为纪念郤缺,在郤缺耨处建了“冀亭”。到了明代嘉靖年间,提学陈棐题字《聚德田》碑。“聚德”二字取自《左传》中臼季对文公所说的“敬,德之聚也”之语,意为恭敬是德行的集中表现。

“闲田”承载着人与人之间见善思迁、谦恭礼让的邻里美德;“聚德田”承载着夫妻和谐、相互尊重的家庭美德,彰显了春秋时期河东人古朴敦厚的良好风尚,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