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河东儒学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价值刍议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4-05-28

郭建平 刘佑民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2500多年前,孔子就创立了儒家学说,后经历代大儒们的不断完善、补充、发展,终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文思想理论体系,简称为儒学文化。儒学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崇德向善,讲信修睦,重视礼度,建构了中国人最基础的信仰。

运城古称“河东”,因“盐运之城”得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蚩尤、尧、舜、禹都相继活动在河东大地。在岁月长河中,以卜子夏、荀况、关公、王通、柳宗元、司马光、薛瑄、李毓秀等为代表的众多河东儒学先贤,共同推动了河东儒学的传承发展,造就了河东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取向、人格理想、道德标准等内在特质,影响着河东人的日常生活,因此,传承发展河东儒学文化的时代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

河东儒学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河东儒学文化是千百年来众多河东优秀儒学家主要思想的汇集,代代相传,延续至今,河东儒学文化影响着世世代代河东人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在人生信仰、人格理想、人生价值等方面彰显着河东人的特质。可以说,不了解河东儒家文化,就不能深入了解运城五千年文明发展历程,就很难理解为什么能在这里产生深厚的文化根基。

漫漫岁月,似水流年,在河东大地的浸润下,儒学文化地域特质彰显。河东儒学先贤崇尚王道、倡导仁政,求实务实,知行合一,立功重于立言,几乎成为河东大儒的共识与共范,无论是出侯拜相,还是担任地方普通官员,无不倡导以“仁民爱物”“以民为本”为基本价值追求的王道仁政,他们在政治、社会、教育、文化上皆有不俗的建树。

河东儒学文化是运城人的“身份证”。河东儒学文化穿越几千年,从相传舜帝作《南风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到李毓秀的《弟子规》,河东儒学先贤注重兼容并蓄、经世致用,适应时代发展,在探索实践中,把当时所处时代的精神追求注入河东儒学发展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加以适当改造,有效融合,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构建完善新的和谐秩序、社会平衡,推动社会进步。

河东儒学文化是运城人的“识别码”。运城是最早叫“中国”的地方,从尧、舜、禹,到卜子夏、荀况、关公、王通、柳宗元,再裴氏家族等儒学先贤、文人墨客,用儒学文化贯穿运城历史几千年,自古以来人们备受熏陶,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在这片河东大地生根发芽,共同构筑起运城人的精彩光环。

河东儒学文化是运城人的精神标识。运城人尊崇尧舜,注重礼节,厚植道德,形成传承久远的德孝文化,每年举办“德孝文化节”;运城人崇拜关公,讲究诚信,每年举办“关公文化节”;运城人坚韧不拔、执着追求,形成了“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深秀、革命家姬鹏飞和程子华,以及开国上将董其武、河东群众领袖嘉康杰、航天英雄景海鹏等特有气质;运城人耕读传家,诗书继世,呈现出“崇文、厚德、敬业、拓新”新的精神风貌。

河东儒学文化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

河东儒学先贤在治学思想、个人修为、廉洁从政等方面,无不体现出道德意识的自觉性、道德行为的实践性,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和典范。只有将河东儒学文化融入现代价值体系中,对河东儒学文化进行现代化改造和利用,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落地,讲好河东儒学发展故事,让传统文化光彩照耀新的时代。

河东儒学文化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儒学文化的弘扬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作用。荀子提出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观点;王通“夫子居于乡里而争者息”,就是儒家躬行教化的力量:“此以言化,彼以心化”。作为河东人,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如教育、媒体等,传承发展河东儒学文化,普及和传播儒学思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河东儒学思想,从而提高社会文化素养。

河东儒学文化有助于促进人际关系和美。司马光与王安石是政治对手,王安石被罢官后,皇帝询问司马光对王安石的看法,司马光说:“胸怀坦荡,忠心耿耿,有古君子之风。”展现了司马光君子风格和胸怀。薛瑄提出的“与人言,宜和气从容。气忿则不平,色厉则取怨。”是与人交往的信条,儒家思想重视人际关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包容、宽容和谅解,这对于每个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在社会生活中,个体与团体、个人与社会密不可分,当小我利益与大我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必然是牺牲小我,成全大我。儒学思想强调的“仁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教无类”等,浸润每个人致力于建立和美的人际关系。

河东儒学文化有助于促进家庭教育和睦。“首孝悌,次谨信。”“父母呼,应勿缓。”由李毓秀编著的《弟子规》,是伦理道德教育的范本,也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包含了大量思想修养、待人接物、饮食起居、生活礼规等礼仪规范,传承了儒学文化主张的孝悌忠信、仁民爱物、崇尚礼乐。河东人民“耕读传家”的读,不仅仅是读书,还有做人的含义。“诗书继世”的“继”,不仅仅是继承,还有发展的深义。新时代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在家庭建设中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认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将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贯穿到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全过程,融入家庭教育的日常生活细节,引导家庭成员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文明风尚和行为规范,使家庭建设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

河东儒学文化有助于促进个人修养和顺。薛瑄提出的“读正书、明正理、亲正人、存正心、行正事”,把“正”作为修身根本,成为一代廉吏,说明了个人修养对人生成长的重要性。“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儒学核心价值的纲领性表述,将道、德、仁、艺(即文)进行贯通。通过不断自我反思、修身养性,以身作则,约束行为,把修身立德体现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发扬儒家传统美德,在实际行动中表达仁义礼智信等基本价值观。比如,在经济领域,要强调合作和共赢,而不是竞争和压制;在社会关系中,要强调相互理解、包容和关爱,而不是互相排斥和攻击。儒学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的处事原则,现代社会需要倡导这种理念,避免极端化的情绪和行为,让人们以平和的心态去处理社会问题,达到和顺目的。

河东儒学文化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公对国以忠、处世以仁、待人以义、任事以勇的思想和行为,实质是人们对理想人格的自我设计、自我追求;柳宗元提出的“顺人之性”“遂人之欲”主张,具有民众自由与自主的“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传承儒学思想的河东儒学文化,从一开始就以人本为主,重视个体内在的塑造,强调心灵的作用,不主张个人过分追求外在物质和名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强调“民为邦本”“民为贵”“民者,君之本也”“国以民为本”等。将“以人为本”重置到现代社会,就是每个人都平等、自由,充分发挥个性,施展才华,为民族的建设与发展贡献自己的能量;就是充分体现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就是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实现全面发展。

河东儒学文化传承发展应多点发力

儒学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日用而不知、日用而不觉、日用而不思,立足传承弘扬河东儒学文化精髓,应坚持与时俱进,敢于创新,多点发力,自觉担当起责任和使命,将发展中的河东儒学文化应用于实践,在实践的指导下推动河东儒学文化持续发展,增强文化自信。

在营造传承发展河东儒学文化的社会氛围上发力。借助电视广播、短视频、直播平台等媒体渠道,打造具有教育性与时代性相融的河东儒学文化传播产品。谈起河东文脉,让运城人知道卜子夏、荀子、王通、薛瑄等运城先贤大儒的故事,感知河东圣贤思想,领略河东儒学文化的魅力,提升河东儒学文化自信。目前,河东历史文化展示中心(河东名人馆)已将这些河东儒学文化元素发掘展示,应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运城人了解河东圣贤故事,不断增强自身荣誉感。

在培育传承发展河东儒学文化的情感纽带上发力。把铁汉公薛瑄的廉洁故事、关公的忠义仁勇故事等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将河东儒学文化融入社会公共空间,在传统庙会、戏曲演出、艺术创作、文庙祭祀等公共聚集活动中,推进传统文化表演舞台、传统文化学习空间、传统文化主题景观建设,促进河东儒学文化的情感认同。运城各地每年举办的民间关公庙会、池神庙会、社火表演、戏剧汇演等,应进一步增加河东儒学文化元素,丰富河东儒学文化产品内容,展现河东儒学文化形态,让人们耳闻目染,受到精神熏陶,不断增强文化自豪感。

在完善传承发展河东儒学文化的机制建设上发力。河东儒学文化延承的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等思想和卜子夏提出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更加注重人的修养提升、道德培养与人格树立,河东先贤在思想上求美,求善,求仁义;在情怀上忧国,忧民,忧天下;在道德上重文,重礼,重气节;在休养上敬天,敬地,敬天命,成为世人学习的榜样,因此,让河东儒学文化进家庭、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活动,形成良性机制,把河东儒学文化派生出的德孝文化、礼仪文化等融入河东人的血脉里,培养和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人格魅力,让人们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道德规范,从而建立起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文明社会。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的境界、心胸、气魄震醒了多少仁人志士的豪迈胸怀,道出了多少读书人的崇高理想和精神追求,河东儒学文化植根于河东文化的丰厚沃土,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新时代,更应与时俱进、固本开新,深入实施河东儒学文化的探源工程,挖掘其时代价值,讲好河东故事、传播好运城声音,书写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新的运城篇章。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