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运城博物馆:“游学并重”实力“圈粉”青少年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4-05-23

本报记者 李丹凤

文创展厅内,数十个孩子围坐在一起,在各自的通关“文牒”上,加盖印有运城博物馆、关帝圣像、西侯度遗址、绛守居园池等运城标志景点的印章;

部分馆藏珍品前,写生的孩子或三三两两席地而坐,或独自站在自己计划临摹的文物前观物构图,以“沉浸体验”的方式,对“画”文物;

每人手持一张“运博寻宝记”打卡单,循着线索打卡馆内经典展品,仔细观察并记录下朝代、材质、用途等知识点,用心感受文物背后沉淀的历史故事;

剪纸、木版年画等非遗技艺体验现场,孩子们沉浸式动手制作关公、运城博物馆等富有地方特色元素的手工艺术品,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

……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不少中小学生及幼儿园幼儿在老师或家长的带领下分时段、分批次走进运城博物馆,开展参观体验和研学社教活动。从知识科普到实地写生、动手实践,一系列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多彩研学体验活动为孩子们带来一次有益有趣的博物馆之旅,让他们在研学中陶冶情操,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自己身边的历史文化,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观展寻妙趣,研学觅新知。运城市新康学校学生闫傲茜静静观察玻璃柜中的文物,一番凝视和沉思后,勾线、涂改、描纹……不大一会儿,大口陶尊、荀侯匜和铜铙的“自画像”精美灵动、跃然纸上,引得游客们纷纷驻足观看。“我特别喜欢青铜器文物的造型和纹饰,它们给了我画画的灵感,我感觉文物在我的笔端和纸上‘活’了。同时,我通过绘画的方式认识了历史文物,在实践中学习历史知识让我觉得新鲜又有趣,并且使我对学习的新知识印象更深。”她告诉记者。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及“博物馆热”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博物馆从传统意义上的文物收藏和展示,逐渐演变为教育的重要场所,成为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第二课堂”。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也重点强调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在提供全面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

“博物馆是我们系列研学活动的‘实境课堂’,我们此次运博研学内容包括探究‘炎黄子孙、黎民百姓’的由来,知晓‘世纪曙猿、一缕圣火、一池白雪’的指代,同时了解运城博物馆镇馆之宝的朝代,等等。”盐湖区涑水联合双语学校带队研学的负责人寇康是一名文旅和历史爱好者,他进一步表示,“我们的研学并非走马观花,而是让研学内容真正落实落地。孩子们通过自主探索的形式观展和学习,可以对文物展品的印象更加深刻,从而寻脉中华传统、感受文化魅力、坚定文化自信。下午我们还要对螺钿漆器工艺进行研究性学习,同时让孩子亲手制作小胸针等手工艺礼品送给妈妈,相信孩子及家长都会感觉到其非凡的意义。”

在此次国际博物馆日系列精彩活动中,运城博物馆将非遗手工体验、公益讲解、数字化呈现、社会教育、公益学术讲座纷纷应用于研学体验活动中,“圈粉”大量青少年,丰富他们博物馆文化新体验。下一步,运城博物馆将更加突出博物馆教育阵地和文化传承功能,进一步完善公共配套服务,探索传播传统文化的新途径、新思路,持续推出内容丰富的社教活动,拓展研学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让博物馆研学“研”之有物、“学”而广博,促进博物馆研学高质量发展。

组图摄影 本报记者 闫 鑫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