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4-05-23
贾 瑞 魏陈琳
5月12日,由运城市人民政府和运城学院主办,山西省运城盐湖保护利用研究院和运城盐湖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厅市共建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承办,运城市盐湖生态保护与开发中心协办的新时代盐湖资源保护利用学术研讨会在运城学院河东大讲堂召开。
来自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武汉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江苏大学、湘潭大学、云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运城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运城学院师生共40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运城学院校长岳澎主持。
运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锐代表运城市委、市政府向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她指出,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运城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及省委关于盐湖保护利用的决策部署,确立了“抓好生态保护、做好科学研究、资源有效利用、推动文化传承”的盐湖保护利用工作思路,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务实的行动切实保护好盐湖,全力以赴推动千年盐湖华丽转身,生态修复、环境整治、开发利用等工作均取得显著成效,盐湖生态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在新时代得到充分彰显。
运城学院党委书记薛耀文指出,运城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扎根河东大地办大学,始终把运城作为安身立业的根基、办学治校的沃土,始终把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推动力量。他认为,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牢记领袖嘱托,坚定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要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育留用”,集聚优势力量,以人才高地建设学术高地,推动盐湖资源保护利用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加强产学研交流合作,强化科研组织创新,不断推出更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深入推动成果转化应用,努力打造盐湖学术研究高地、传播交流阵地、人才集聚重地,持续为盐湖资源保护利用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议第一阶段主旨报告由运城学院副校长李新主持。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田长彦教授围绕“盐生植物资源与盐碱适应”“盐生植物适生盐碱地利用”“盐生植物改良利用盐碱地”三方面作了报告。他认为,盐碱地是干旱区的自然景观。创新盐碱地资源高效利用的理论、技术和产业体系,打造盐土农业发展新模式,形成咸水生态系统,推动盐碱区“三生”协调、三产融合、高质量绿色发展,能够实现盐碱地资源化,盐碱地将会变成食品田。
中国海洋大学孙世春教授作了题为“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卤虫资源的影响”的报告。他认为,卤虫是重要的饵料生物、重要实验动物,是环境改善型的养殖品种、人类潜在的食物来源。他同时指出,中华卤虫运城盐湖种群具有成熟快、生殖力强、偏好卵胎生、种群增长能力强等特点,是一种适合以获得成体卤虫为目的的养殖对象。
江苏大学崔恒林教授作了题为“嗜盐古菌资源与应用”的报告,对古菌和嗜盐古菌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他指出,嗜盐古菌是生命起源与进化研究的重要模式生物,可以合成可降解塑料、可用来发酵鱼露。急性毒性实验表明,嗜盐古菌属于实际无毒级,并说明了其安全性。通过对纲水平、属水平下运城盐湖与塘沽盐田中古菌的多样性对比,提出来自运城盐湖的嗜盐古菌已发表新种为8种,潜在新种为6种。
云南大学肖炜副研究员认为,盐病毒是指高盐环境中的病毒,高盐水体中的病毒样颗粒甚至高达1010个/ml。他提出盐病毒是一种新资源、新基因、新病毒,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对于进化生物学、天体生物学等领域,噬菌体—宿主互作机制和调控机制等方面都有重大的研究意义。
第二阶段主旨报告由陕西师范大学侯甬坚教授和长治学院副校长卫崇文教授主持。
中国经济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首批二级教授陈锋作了题为“盐业文献资源的利用与研究路径的选择”的报告。他指出,中国历代盐业资料丰富,主要集中在盐法志资料、方志中的盐业史资料、政书中的盐业史资料、专门化的赋税财政资料、文集中的盐业史资料、档案中的盐业史资料、民间文书的盐业史资料及有关盐业史研究的论著诸方面。他结合河东盐业史研究指出了当今盐业史研究的问题与不足,希望运城学院抓住地理优势,以文献研究为重中之重,紧紧围绕盐业史研究这一富矿,不断推出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湘潭大学吉成名教授作了题为“河东盐池与古代国家”的报告。他指出,古代河东地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这一地区有黄河中下游地区最大的盐池,其盐行销于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等地,对早期国家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河东池盐的生产和运销对陶唐古国、唐虞古国的繁荣和夏朝的建立作用巨大。
河南师范大学吕小琴副教授对明清河南解盐引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河东池盐在华夏民族的历史上发挥重要作用。解盐的极盛时期,大抵在唐宋之际。其引地西抵六盘山,东达泰山;北起黄河流域,南至汉水流域及长江北岸。但是到明清时期,由于地质变化和人工水利设施的修筑,其引地缩减,影响了池盐的产量与质量。
西北师范大学郝振宇副教授作了题为“北宋解盐与西北助边”的报告。他指出,宋初西北地区的盐市上基本是青白盐和解盐并行的格局。到了宋神宗时期,解盐盐利逐渐上升,日益成为西北边防支出的重要经济来源,解盐成了北宋政府采用非军事措施从政权内部团结边民和提高政府的沿边控制力以达到稳边固边目的的一种尝试。
山西大学王坚副教授对运城盐湖的科技史研究进行了阐释。他指出,盐对于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至关重要,所以要加强对运城盐湖科技史的研究,主要在制盐技术演进史研究、制盐工艺科学研究、盐湖防洪工程史研究、盐湖运销交通史研究、运城盐湖人文历史与科技文化研究等方面下功夫。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张照志研究员围绕青海察尔汗盐湖钾镁盐矿区的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作了报告。他认为,青海察尔汗钾镁盐矿区资源储量丰富,目前正在运用绿色开发系统进行开发,实现了循环开发、绿色低碳和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的效果。未来,要切实增强盐湖资源保障能力、完善优化盐湖资源产业链条,以推动盐湖各个产业高质量发展。青海盐湖和运城盐湖在旅游业发展上可以相互借鉴,相得益彰。
运城市全域文旅开发顾问方鉴阐释了运城盐湖的文旅规划。他认为,环盐湖旅游观光带可以从运动休闲段、草木观光段、畜牧观光段、关公文化段、农业观光段、工业遗址段、市民公园段等几个方面考虑,并通过建设轨道环湖线将盐湖打造成运城文旅的展示窗口。同时,各个县(市、区)也可以利用运城盐湖的品牌,加强自己的旅游宣传,共同促进运城文旅事业的发展。
运城学院闫静副教授作了题为“新质生产力促进盐湖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报告。她指出,要通过新质生产力构建盐湖文旅消费的新场景、打造盐湖旅游情绪价值的深层体验、推动文旅产品和宣传的创新,共同推动盐湖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山西省运城盐湖保护利用研究院副院长咸增强作了题为“利用河东盐业文献遗产、构建运城盐湖语言景观”的报告。他指出,语言景观是指公共空间能够纳入公众鉴赏视野的文字标识物。运城盐湖语言景观内容丰富,可以将文化遗产中的语言景观资源加以合理利用。通过设计河东池盐博物馆基本展陈的主题与结构、撰写悦来阁的联语与记文、策划河东池盐文化博览园的匾额题名、七彩盐湖景区文化策划等案例,展示了建构运城盐湖语言景观发挥的重要作用。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