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王通注重道德修养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4-05-21

刘永加

王通,隋末教育家、思想家。他出身于儒学世家,从小形成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以自己崇高的道德修养和高超的教学水平,赢得了社会和学生爱戴。

王通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求道,而非求利,他要求学生成为道德高尚的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据《天地篇》载:“魏征、杜淹、董常至,子(王通)曰:‘各言志乎。’征曰:‘愿事明王,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淹曰:‘愿执明王之法,使天下无冤人。’常曰:‘愿圣人之道行于时,常也无事于出处。’子曰:‘大哉,吾与常也。’”王通就是这样,经常开展探讨式教学,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把学习融入国家意志中去。

王通十分注重教材、教法等的改造与发展。他一生著述颇丰,在隐居教授之余“续孔氏《六经》近百余类”,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经学辅助读物。这些课本在思想内容上加入他的新见解,特别关注历史变迁给社会诸多方面带来的变化,读后可开阔思路,从而多角度深入地钻研学问。王通注重因材施教与兼收并蓄。对于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他的讲说和论证会有所变化,因人而异地加以解释,效果很好。

王通上课注重结合实际讲课,讲授内容通俗易懂。同时,采取与学生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他的学生魏征上课提出了问题,王通不仅做出了回答,还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据《中说·问易篇》载,魏征问:“圣人有忧乎?”王通回答:“天下皆忧,吾独得不忧乎?”魏征再问圣人有疑乎?王通答:“天下皆疑,吾独得不疑乎。”魏征问完走了。王通说:“乐天知命,吾何忧;穷理尽性,吾何疑。”董常问为什么对魏征不这么说?王通说:“征所问者迹也,吾告汝者心也,心迹之判久矣,吾独得不二言乎。”董常说:“心迹固殊乎?”王通说:“自汝观之则殊也,而适造者不知其殊也,各云当而已矣,则夫二未违一也。”

由于王通德高望重,爱生如子,教学相长,所以他在黄颊山、白牛溪办学时,门下千人,他讲学的那条小溪也被称为“王孔子溪”。他培养出来的学生,后来成为盛唐栋梁的很多,包括温彦博、杜淹、杜如晦、陈叔达等大唐开国功臣,魏征、房玄龄、李靖、李密等都向王通请教、学习过,并受其影响。 (《上海法治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