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探究盐湖与华夏文明的历史渊源

“运城盐湖与华夏文明”座谈会召开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4-05-14

研讨会现场 记者 王捷 摄

运城晚报讯(记者 王捷 杨颖琦)5月13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运城市盐湖生态保护与开发中心、运城市盐文化研究会举办的“运城盐湖与华夏文明”研讨会在运城市盐湖生态保护与开发中心举行。来自国家、省级、市级的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从多角度探究盐湖与华夏文明的历史渊源,就如何深入挖掘池盐文化内涵、新时代盐湖的保护开发等方面进行交流研讨。

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积极建言献策,从不同角度阐释了运城盐湖与华夏文明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先秦史学会名誉会长宋镇豪旁征博引,从“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出发,表明了运城盐湖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位置;继而引入古文字学中的珍贵史料,尤其是对《说文解字》等传统文献中关于“盐池”的深入解读,及河东大盐与海盐、井盐等的对比,印证了盐湖是纯天然的生态宝地和其历史的悠久。他更以中条山的铜矿为例,指出运城同时拥有铜矿与盐两大重要资源,十分独特,二者相辅相成,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讲解了找寻历史文化基因、盐湖基因的重要性。

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张新斌,以“要从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高度重新认识河东文化的意义”为题,为大家深入讲解了黄河文化的战略高度、在黄河文化中重新定位河东文化、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中叫响河东文化品牌三方面内容。他表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涉及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等方面内容,黄河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要在黄河文化中重新认识到河东文化是“中文化”“根文化”“魂文化”,要深入研究盐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重要历史价值,统筹做好保护利用工作,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构建“河东学”,真正将河东文化打造成黄河文化的亮点。

长治学院副院长卫崇文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对盐湖的保护和开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说,盐湖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国家级别的公共空间,要充分做规划,按照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双遗标准来打造;要进行文化挖掘,加强院校合作,对文献资料进行充分挖掘和整理,同时,进一步加强民间文化的搜集整理,对盐湖周边村落进行充分的走访调查,寻找共同的生活风俗习惯;要进一步加强碑刻资料研究,不断充实盐湖文化的重要内容;对盐化工厂旧址进行保护利用,打造工业遗产;修建环湖公路,打造自驾、轻轨、骑行道、休闲步道、马拉松健身步道等多种路线;可以在环湖周边村落兴建民宿,几户即可,统一规划、管理,形成拳头产品;从食、住等多角度出发,打造运城市的旅游集散中心,进一步认识盐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古老的运城盐湖,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温床。从距今大约5000年前开始,运城盐湖就以自然结晶、俯拾即是的盐业资源,成为哺育人类生育的摇篮。先民们以此为据点,定居落户,繁衍生息,中华文明,由此肇始。千百年来,运城盐湖作为历朝历代的财政支柱,被视为经国大业,在政治、民生、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次研讨会,旨在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广泛力量,挖掘历史文化、抓好文明探源,形成一批有突破性、标志性的成果,为未来盐湖高质量转型发展提出新思路、新对策,注入新活力、新动能,更加彰显盐湖的生态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共同谱写盐湖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