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守好“文保墙”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4-05-14

□记者 王捷/文 记者 茹雅/图

运城,拥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6205处,其中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有10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10处,各类各级博物馆有25座。

解州关帝庙航拍

河东大地灿若星辰的珍贵文物,凝聚着人类的智慧、蕴含着精湛的技艺,诉说着河东大地的悠久历史,为当今人们提供了可以了解运城文脉绵延的珍贵渠道,也让运城“国宝第一市”的美誉更加具象。

无疑,如何充分保护文物,是运城面对的一道必答题。守护文物,就是守护过去的辉煌、今天的尊严和未来的希望。

“重大文物”+“低级别文物”

细化文物保护

4月的永乐宫,松柏苍翠,绿树成荫,几名工作人员正专心致志、小心翼翼地对部分碑刻进行修复。这项工作自2023年暑假开始,重点修复一些碑刻或替补缺失的部分,并随时观察环境对修复的影响,再进行调整,以达到修旧如旧,还原文物的艺术和历史原貌。

永乐宫工作人员修复碑刻

永乐宫还根据文物所处空间和自身材质的差别,不断细化升级传统文保方法,完善文物保护实时监测与预警服务平台建设,开展馆藏石刻、琉璃、彩塑修复保护工程,实施智慧消防提升改造工程,让“国宝”焕发新光彩。

此外,永乐宫积极建立科研合作关系,创建壁画文物保护研究山西省文物局科研基地,通过实施课题研究及彩塑壁画保护修复项目,打造山西省彩塑壁画保护技术中心。

无独有偶。解州关帝庙新引进了4台文保监测设备,主要用于监测庙里的琉璃影壁、铁器及石质附属文物等,以便及时掌握文物变化情况。

解州关帝庙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实施古建筑彩塑壁画数字化保护工程、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同时,着眼于文物本身的保护,对周围环境、土壤、气候进行整体监测,对古建筑可能出现的位移、下沉、裂缝等问题进行数据监测,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文保措施……

永乐宫、解州关帝庙保护珍贵文物的一个个举措,正是我市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彩塑壁画保护重点项目等稳步推进的一个个缩影。

据介绍,我市共有5家国宝级文物(试点)单位:解州关帝庙、芮城永乐宫、芮城广仁王庙、夏县司马光祠、万荣后土祠。为持续推进国宝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我市按照“一宝一策”的原则,逐家制订并完善了各国宝级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实施方案,积极推动各类方案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

与此同时,我市加强对文保单位的分类保护管理,不断健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制,完善低级别文物日常养护机制,深入分析文物资源类型、级别和比重,将占比文物总量“绝对多数”的低级别文物建筑作为保护利用的重点,由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加强低级别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意见》,通过“有人管”“有钱修”“保得住”“用得活”4方面任务,走出一条新时代低级别文物建筑保护利用、与城乡协同发展的共赢之路。

在山西医界享有“南柴”之誉的柴浩然,故居位于万荣县荣河镇荣河村,属于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经过修缮,最终被改造成万荣县中医药文化保护传承基地。

在加强低级别文物保护工作中,我市还充分利用政府一般债券,2023年盐湖、芮城、新绛、垣曲、夏县、稷山、绛县、永济、临猗、河津10个县(市、区)共落实政府一般债券项目资金4567.4万元,落地项目50个。

仅2023年,我市实施各级文物保护项目55处,涉及抢险加固、保护修缮、彩塑壁画修复、环境整治等。

为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我市出台了《运城市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方案》《关于加强全市考古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运城市“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实施办法的通知》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明确主要任务,进一步提升文物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水平,为相关文物保护提供具体指导,让文物保护不断焕发新活力。

“守望工程”+“平安工程”

筑牢守护屏障

2023年,永济尧台三庙、万荣孙庄文昌阁、万荣北牛池解氏家庙的《我和我认养的文物》宣传短片,一经推出便获得社会各界关注;北京市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为我市古塔守护人赠送93份古塔文保员守护包,以及437份低级别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员“文物撑伞人守护包”;平陆县西南吴关帝庙灾后文物保护修缮工程,争取到了“三晋文明守望”专项基金92万元……

这些,得益于“文明守望工程”在我市的稳步推进。

早在2017年,为进一步保护利用全省丰富的文物资源,推进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省政府启动了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举措“文明守望工程”,我市第一时间跟进。截至目前,已成功认领认养文物保护单位63处,其中市保4处、县保47处、未定级12处,社会资金共投入3071.86万元。

2023年,依托这一工程,我市不仅向社会公众公布了68处可供社会力量参与认领认养文物保护单位清单,还设置宣传展板、发放《社会力量参与不可移动文物认领认养工作指南(试行)》宣传手册,并对“文明守望工程”开展较好的单位予以资金支持。自2021年以来,运城市文物局连续三年制定了文明守望工程“以奖代补”实施方案,对全市30处“文明守望工程”开展较好的文保单位予以资金支持,共计57万元。

文物保护,更离不开“平安工程”的稳步推进。近年来,我市发布多项新举措,加大文物安全设施设备投入力度,健全完善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文物安全防范体系,落实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坚持开展文物安全隐患排查,核实举报线索,督办文物案件,加大文物安全基础建设力度,加强安全宣传,坚决守牢文物安全底线。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在推动文物安全监管平台与数据库建设上也取得了新成效。一方面,在全市所有的国保单位和省保单位中,安装监控摄像机189个、部署高点监控191处,其中部署动环监控设备83处。管理人员通过监控平台、手机App等,就可以随时查看文物保护单位内部实时监控画面。

另一方面,我市印发了《运城市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建设工作方案》,预计在2027年年底前,建设覆盖本辖区内所有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的县(市、区)级安全监管平台。

据介绍,目前万荣县已完成平台建设,永济市平台建设也已基本完成,盐湖区安全监管平台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6月完工,其他县(市)的平台设计方案也已编制完成,正在有序推进中。

“重普查”+“重传承”

赓续历史文脉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是全国范围的文物普查,于2023年11月起开展。为切实做好普查工作,我市高度重视,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组织普查队员140人,认真完善了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并上报省文物局备案,基本摸清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数量、实有数量。

“截至目前,盐湖区作为古建筑类型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试点县(区),现场信息采集及系统上传工作全部完成,关王庙、太平兴国寺塔作为普查优秀案例,被列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经典教学材料。”相关负责人表示,自5月1日开始,普查工作全面转入实地调查阶段,这也是普查的关键阶段。

为加强地上文物保护利用,我市还积极开展国保项目立项申报,2023年全年集中申报2024年国保项目38个。

为夯实文物保护基础,我市对文物资料进行了整理,完成《山西国保古建筑档案·永乐宫卷》整理编辑工作并交付印刷和《山西国保古建筑档案·解州关帝庙卷》的初稿编辑。同时,更新完善文物资源信息,将古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在原有的六大分类基础上,再次细分为宅第民居、坛庙祠堂、城垣城楼、亭台楼阙、池塘井泉、寺观塔幢等。在庙宇类古建筑基础上,又进一步细化为关帝庙、后土庙、城隍庙、稷王庙、文庙等,以满足各种程度的文物信息需求。

我市还相继公布第一批10处市级红色文化遗址名录及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以及27处县级红色文化遗址,并对红色标语类革命文物、抗战文物等进行摸底。同时,市文物局、市退役军人局、市老促会联合开展革命老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和烈士纪念设施项目建设工作;组织盐湖、河津、垣曲等相关县(市、区)开展6部门采矿权和建设项目用地的地下文物核查工作;加快推进全市基本建设工程项目用地的考古前置工作,积极开展黄河金三角(运城)创新生态集聚区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做好革命文物和地下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与科技融合也擦出了新的火花。完成18处文保单位保护修缮工程及数字化保护项目的验收(初验)工作;实施万荣后土庙数字化保护、夏县司马光墓数字化保护、稷山县青龙寺壁画数字化勘察测绘3个项目;申报2024年度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和文物科研课题项目41个;运城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数字化保护等5个项目获省局立项批复;推动壁画、铁质文物保护等关键技术攻关……

文化有根,文明有源,文物保护任重道远。一系列丰硕的文物保护成果的取得让我们相信,新时代的运城文物保护工作必将谱写更加灿烂的篇章。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