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法治>

他的眼里闪烁着特有的光彩

——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先进个人郭继红小记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4-05-10

记者 樊朋展 张蕊彤 刘凯华

一头利落的短发,说起话来轻声细语,但温和中又透着坚定与自信。他就是盐湖区法律援助中心主任郭继红,也是今年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先进个人获得者。

作为我市唯一的获奖者,这已经是他第二次获得这一殊荣。

今年56岁的郭继红,每当面对需要帮助的群众,眼里一直闪烁着特有的光彩,或许这就是法律援助带给他的力量。

多年来,在郭继红的带领下,盐湖区法律援助中心共办理案件6000余件,接受咨询24余万人次,受援人数7100余人次,挽回损失6000余万元。

回顾自己执业以来的风雨历程,他说:“我想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给弱势群体法律上的公平。”

群众最坚实的“靠山”

盐湖区法律援助中心成立于2002年。当时,34岁的郭继红是盐湖区司法局基层科科长,时任局长看中了这个工作出色、性格直爽、为人热情的年轻人,询问他愿不愿意挑头干。

就这样,郭继红带着两名工作人员、200元启动资金,正式开始了法援之路。

从没有办公地点,用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开始接待来访群众,到如今,在全区各乡镇办全部挂牌成立了工作站;从刚开始的三人团队,到如今,盐湖区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16人……郭继红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出了一条法援大道。

“我以前是平陆县人民法院曹川庭庭长,2016年退休后注册到盐湖区姚孟街道法律服务所,听闻郭主任的事迹后,便主动前来。”盐湖区法律援助中心法律工作者张平弟说。

“当时,张平弟突然来到办公室见我,第一句话就是‘我叫张平弟,我想在这里服务群众’。我只问了他一句,‘你知道我们这里法律援助是不收费的吗’?”郭继红回忆道,得到肯定回答后,两人便一拍即合,而这一合作一直持续到了现在。

一直以来,郭继红总是手把手地教一批又一批的法援工作者、志愿者如何稳定求助者的情绪、如何有效沟通、怎样才能把事情在调解阶段解决,让双方都能得到满意的结局。而对于一些“难题”,郭继红总是往自己身上揽——为了替援助对象找到欠薪的老板,郭继红工作起来常常忘记时间;春节期间,郭继红天天在包工头家门前转,披着大衣蹲到后半夜。面对黑恶势力的威胁,他没有退缩一步,顶在最前;面对需要帮助的群众,他把自己的车抵押了打官司……成百上千的案例,见证着他始终如一的初心,他用最朴实的行动,使法律援助成为群众最坚实的“靠山”。

陕西农民工周某某断手讨薪案、四川籍农民工讨薪案、马某某老人赡养案等案件的顺利结清,都有着他的付出。“法律援助中心就是公益性的组织,必须尽责尽力,你要挣钱,辞职去律师事务所。”郭继红说。

从“几十件”到“几千件”

近年来,盐湖区法律援助中心不断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围绕军人军属、妇女、残疾人、外地农民工等群体,及时提供相应服务,且直接进入援助程序。“特别是对75岁以上老年人和重度残疾人,开通‘绿色通道’,提供免审查、零等待和预约上门等服务。”郭继红说。

此外,为了让百姓了解法律援助的相关程序,郭继红组建了专业的法律志愿者队伍,积极开展“法援惠民生”“法治同行”活动。2019年以来,他们累计开展宣传活动百余次,发放宣传资料10万余份,让群众感受到了有温度的法律服务就在身边。就这样,法律援助中心的口碑在老百姓中逐渐传开,援助案件数也由最初的几件、几十件增长到现在的几百件、几千件。

在郭继红的指导下,法援工作在盐湖区的覆盖面越来越广,群众的满意度也越来越高。曾有人问郭继红,你从事法律援助工作,不觉得枯燥受屈吗?郭继红回答:“法律援助是我的职业,更是我追求的事业,当每一个受援人在我的帮助下感受到司法的公平正义,无论过程多么艰辛和曲折,我都会有很大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些年,党和人民给了他很多的荣誉,他办公室桌上摆放着各种奖杯,墙上挂满了锦旗,这也是他最看重的。在他的带领下,法援中心收到了受援人赠送的锦旗240多面,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集体荣誉20余次,个人荣誉40余次。他说:“从物质来说,我觉得我是这个社会上最穷的一个主任,但从精神上,我觉得自己特别富有。这每一面锦旗、每一个奖杯都凝聚着信任和故事,这是党和人民对我工作的认可,是激励,更是鞭策!”

如今,56岁的郭继红仍然在法律援助的路上笃定前行。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