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用风筝推介运城文化

——运城市风筝协会主席李汝珍创作谈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4-05-01

□记者 王捷

李汝珍制作的关公风筝

春日好时光,也是放飞风筝的最好时节。关公风筝、蝴蝶风筝、锦鲤风筝、青蛙风筝等各式各样的风筝装扮了运城上空,为河东大地增添了一抹抹亮色。

河东风筝根植本土特色,融“民俗研究、文化艺术、体育健身、旅游休闲”为一体,是我省风筝中唯一获得“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中国体育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等荣誉的。其发展与推广,离不开山西省风筝协会副主席、运城市风筝协会主席、中国体育非遗项目风筝传承人、山西文化非遗风筝项目传承人李汝珍。近日,记者走近李汝珍,了解了他是如何用风筝这一载体推介运城文化、传播运城声音的。

鹞鹰风筝系民生

1953年出生的李汝珍,受祖辈纸扎技艺的影响,从小就喜爱风筝,特别是1976年从事群众文化美术辅导工作后,接触到很多风筝老艺人,也遗憾民间风筝艺术的濒临灭绝。出于本职工作的需求和历史责任感,1981年初他开始挖掘整理和研究河东风筝。

也就是在此过程中,他发现河东是中国风筝发源地,鹞鹰是河东风筝最原始的形象特征,堪称“最早飞行器”。“河东人与风筝有着四千多年的历史情缘,河东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史料中早有因农事需求‘昔舜制风鹞以恐田雀’的记载。”李汝珍说,河东先民就是发明了“风鹞”这种人造飞行物,来驱赶鸟以保护庄稼免受侵害,它是河东人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李汝珍在多方翻阅史料后得知,风鹞后又演化为期盼的“要丰”之意,人们祭祀时借以祈求年年吃穿不愁、富贵平安。特别是清末民初以来,河东人把“风鹞”“要丰”与“鱼”“余”紧密联系起来,派生出用“鹞鹰”风筝空中钓鱼的民间趣味游戏。大伙共同分享这一欢乐过程,然后集体野炊,寄托了河东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从最初护佑丰收,到表达心愿祈求丰收,再到欢庆丰收,风筝寓意的延伸发展,真切地体现了河东人的勤劳智慧和向善、向美、向上的文化情怀。”李汝珍说。

李汝珍根据相关史料和传统民俗撰写了一篇名为《河东风筝的渊源与特色》的论文,于1992年在省群众文化理论刊物《研究与辅导》发表。随后,他又参加了全国风筝理论研讨会,论文荣获一等奖。

1998年,李汝珍制作了一个河东特色的巨型鹞鹰风筝,在运城舜帝陵景区展出,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近年来,他又相继制作了一批微型的鹞鹰风筝,在乡村文艺大舞台上进行室内放飞表演,展现传统河东风筝的现代魅力,赢得父老乡亲们的点赞。

2018年,李汝珍与山西中农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与数千名农民朋友一同带来了一场庆祝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传统风筝表演,除了鹞鹰风筝,还增加了金鱼、五谷、苹果等风筝,以此营造出一派欢乐庆丰收的壮观情景。

关公风筝传友谊

运城是关公故里,关公的忠义精神深深浸润了河东大地。早在1988年,李汝珍作为山西风筝队的美术设计兼运动员,就代表我省高举关公风筝首次亮相潍坊国际风筝会开幕式。

“关公是运城乃至山西的标志,所以当时我决定精心设计一款关公题材的风筝参赛。”李汝珍说。在设计制作上,他费了很多心思,采用硬、软翅结合的造型,骨架由竹条加热扎制而成,再用麻纸蒙面,以传统染色作画,着重体现关公骑马的威武雄姿。

紧接着,他又携关公风筝首次亮相在北京举行的中外风筝邀请赛上,引起国内外朋友的极大兴趣,也让他有机会与国内外“风友”们一起切磋技艺、互动交流。

1992年在天津举行的全国风筝锦标赛上,李汝珍带着特制的布艺关公脸谱风筝参赛。这次,他主要突出关公面部,采用“河东刺绣+剪纸+皮影”的手法,以点、线、面结构和黑、红、绿大色块相结合,华丽地展现了关公的忠、义、仁、勇形象。而“关公”也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荣获单项第一名的好成绩,也让更多人对关公、对运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还制作过“板子+软翅”型的关公脸谱风筝,用红、黑、绿三色装饰,表现关公特有的形象和气质。这个风筝参加上海国际风筝旅游节时,不仅引来外国友人和中外媒体的关注,还捧回了“最佳表演奖”的国际荣誉。

李汝珍还根据参赛地与关公有关的文化特质,制作特有的风筝。比如,成都是三国时蜀国腹地,关公曾辅佐刘备为蜀国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深受当地人崇敬。在成都举办的国际风筝大赛上,他特意制作了一个硬软翅结合、形若门神的关公风筝,以丝绸为面料,用工笔重彩绘,表现关公身着威武铠甲、肩披鲜红大袍、脚踏七彩祥云的形象,并在彩云上书写“关公蜀国故地游”7个大字;河南开封是包公故里,在参加开封举办的全国风筝交流活动时,为进一步增进两地的人文交流,他特意制作了关公脸谱和包公脸谱形象的“天下二公”串连风筝,忠义正直的情感相连、特别的创意,使两地人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关公风筝也加深了运城与其他地方的交流。在太原举办的全国风筝表演赛中,运城、湖北风筝两队不约而同都制作了大型脸谱“关公”参赛,从此两队因“关公”结缘,十多年来一直交往甚密,共同探讨关公风筝制作技艺,不断扩大交流合作。

李汝珍制作的关公系列风筝还屡次亮相全国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博览会,成为代表我省的一大亮点,为进一步增强与各地的友谊、推动运城对外交流合作,发挥了独特作用。

多彩风筝促文旅

运城有着众多文化名片,李汝珍也从没放弃创新制作运城特色风筝。

近年来,他制作了一条条河东“龙的传人”风筝。除了精美的龙头外,还在龙身一个个串连的风筝片上,用“工笔重彩+剪纸”的形式,表现了从远古到清末的99位有影响力的河东历史名人,取永久流传之意。

凤凰是幸福美好的象征,也是运城的地标形象。李汝珍创作的七彩凤凰风筝有数种,小的如手掌,大的有80平方米,都有美丽的好运之城正展开双翅,喜迎八方宾客的寓意。

为积极配合运城文化旅游,宣传美丽运城盐湖,李汝珍特意选用古人为盐池创造的专用文字“盬”字,设计制作了一个大型软体七彩的“盬”字风筝,下坠一华丽条幅,上书“盬从河东来,七彩盐湖美”10个醒目大字,放飞时气势颇为壮观,也让游客了解了运城盐湖。

在我市举办国际果品交易博览会期间,为了宣传运城苹果,他制作了18米长的“苹果”串型风筝,上面写着“福禄寿”吉祥大字,下坠“运城苹果甲天下”条幅,对外宣传运城品牌,用放飞风筝的形式为运城商品代言,不断探索为河东经济赋能的新模式。

30年来,李汝珍积极配合运城“文化+体育+旅游”,创作了“鲤鱼跃龙门”“鹳雀楼”“西厢记”“永乐宫壁画”等风筝,参加全国、国际性展会、表演和比赛,不断展现运城文化特色和魅力。

正是由于他多年来的执着追求,运城风筝得到了传承与创新,先后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中国体育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等。

而今,李汝珍依旧在尽全力推广河东风筝,不断推进河东风筝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进乡村、进赛场等,谋划打造河东风筝文化产业,先后在运城学院、康杰中学等数十个单位建立基地,持续开展研学活动。

“运城风筝作为我市唯一的中国体育非遗项目,像一条连接情感的纽带,连接着国内外友人,又像一个富有灵气的使者,向世人传递着美好愿望,展示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运城。”李汝珍说,用特色风筝讲好运城故事、助力文体旅游经济,这也正是他一直坚持努力去做的意义所在。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