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娱>

电视剧《问苍茫》:在激荡时代发出青春之音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4-01-11

1925年秋,青年毛泽东从家乡韶山出发,到广州主持农会,在经过长沙时,站立在橘子洲头,面对秀丽秋色,思考当前的革命形势,写下《沁园春·长沙》,发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历史之问。毛泽东与千千万万的革命先辈用自己的一生回答了这个问题。

《问苍茫》剧照

“你这个伢子,胆子可真大!”撑船老人担心游泳的青年人被激流卷走,青年人却一边收拾,一边气定神闲地对老人说道:“莫管这水有多急,只要摸准了它的脾气,照样有法子治它……”电视剧《问苍茫》在这段颇有寓意的对话中拉开序幕。

《问苍茫》聚焦了1921年~1927年的工农运动时期,讲述了从中共一大归来的青年毛泽东,带着对中华民族走向何方的忧国之问,以一个“探路者”的姿态,为革命培养青年力量,创办湖南自修大学,积极投身工人运动、国共合作、农村调查,走到田间地头,扎根工人中间,从一名追随者成长为革命的先行者、开拓者,并探索出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热血故事。

《问苍茫》将革命信仰内化在日常生活中,以对话的形式塑造历史情节,从细节入手描述故事脉络,让那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走出书页,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青年毛泽东走到哪带到哪的湖南剁辣椒;杨开慧在上海教女工学习时,一个小小的孩子却难倒了初为人父的毛泽东。

剧中展现了青年毛泽东多样的人格魅力。当黄爱、庞人铨指出他没有亲身经历过工人生活的问题时,他从善如流,迅速深入到安源煤矿,一身土两脚泥,为组织工人运动不断奔走,让工人阶级的呐喊声响彻神州大地;为人师时他循循善诱,教导学生蒋先云“博学、深思、力行,三者不可偏废”;为祭奠领导工人运动牺牲的黄庞二君时他振臂高呼:“生又有何可乐,死又有何可悲,我们要沿着黄庞二君的路,继续向前进,为主义而战,为人类幸福而战。”

在那些革命前辈身上,我也看到了青春应有的样子,弃笔从戎,舍生忘死,是为青春之约定,心中之未来:

“我们流自己的血,建立起来的世界就是我们自己的。”

“青年,不光指年龄,更是指精神状态。精神老朽的人二十岁也是老夫子;精神昂扬之人,八十岁还是新青年。”

“虽明知未来一刹那之地球必毁,当知未来一刹那之青春不毁,未来一刹那之地球,虽非现在一刹那之地球,而未来一刹那之青春,犹是现在一刹那之青春。”

“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这些话语无论看多少次都令人动容。那些历史书上,名言摘抄里,那些我们今日看到的每一句豪迈宣言,都是他们昨日用生命践行过的红色誓言。创办湖南自修大学时,毛泽东说:“我们要培养的是猛虎、是迅豹,是雄狮一样的新青年。”刚到黄埔军校任职的青年周恩来说:“弱冠请缨,唯有青年。”

“革命不仅要舍下家业,还要舍下姓名。”那些平均年龄20多岁的青年革命先辈们在革命的道路上筚路蓝缕,以青春系苍生,以信仰寻未来,在砂石中仍坚韧前行。在这部剧中,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和先辈,不再是历史书上牢牢记住的名词,它告诉我们,这些燃灯执火的革命者,他们的青年时代从不曾独善其身,他们敢于发声,敢于舍身,经历了一次次碰壁和奋起,凭借不惧碾压的鲜活和韧性,最终在黑暗里找到了光明。

那些理想的、青春的声音穿越时间和空间,到今天依旧振聋发聩。当青年毛泽东和同志们齐聚一堂,谈国事、论实事,意气风发地唱着《国际歌》,那歌声的力量仿佛穿透屏幕,让电视机前的我们也被鼓舞起来。寻路不易,但我们的革命前辈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和对信仰的笃定,以理论探索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让我们明白“实事求是”的真正意义。翻开历史一页,我们所拥有的当下,就是先辈们奋斗路上的续篇。

时间定格在1927年的仲夏之夜,毛泽东一家人站在宁静的小院,伴着蝉鸣和蛙声,望着放飞的孔明灯,许下对未来的期望。这是《问苍茫》的最后一幕,当《东方红》的乐曲响起时,我们知道那时的一盏明灯到今天已是万家灯火,我们迎来了新的曙光。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