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3-12-28
□潘广民
《文字里的时光》,掬捧禾苗的晨露、泥土的芳香向我们走来,携带浓郁的乡情、淳朴的笔触为我们呈现。孕育她的不是文人墨客的书斋,而是田畴沃野的真情。因而,与其说这是用文字记述的时光,不如说是用挚爱谱写的心曲。
这本书由6辑百余篇结集而成。这些作品是作者在生活中深有所感并直击心扉的记述,或细腻描绘,或粗犷勾勒,或委婉表达,或率真讴歌,或娓娓道来,或直抒胸臆,或景中寓情,或漫笔剪影。书里有对伟大党的感恩:《回娘家的路》《回望狗年》;有对改革开放的歌颂:《“洋马”变“电马”》《我家门楼的变迁》;有对美好岁月的追忆:《三十来年的果树情》《元宵节里话家戏》;有对至爱亲朋的真情:《媳妇也是“小棉袄”》《亲情的力量》《拜师王思恭》;有对家乡风俗的讲述:《暖暖的土炕》《乐见家乡娶媳妇》;有对乡间味道的怀恋:《粉鱼》《姥姥的美食》;有对文艺创作的品鉴:《〈觉醒年代〉精神启后人》《致敬最可爱的人》;有对蒲剧乡音的沉醉:《戏缘》《复排家乡的锣鼓杂戏》;有对乡愁乡情的守望:《曾经的风匣》《难忘姥姥的纺棉车》;有对晚晴沉淀的思悟:《人应该活得自然点》《平平淡淡过一生》。概言之,这是一幅民俗风情画,一部田园抒情诗,一首亲情奏鸣曲,一段生活交响乐。体悟作者的文思律动,感受到浓厚痴迷的乡土情结;体察作品的情感世界,映射出淳朴真诚的赤子情怀。随着作者的笔触流程,描绘了一幅幅河东本土的风情组画,构筑营造出一方精神家园,谱写了一首首爱我家乡的抒情套曲,凝聚增强着一股精神力量!
该书的意义不仅是本土风情、个人情感和昂扬精神的独特表达,也给了我们不少生活的启迪和人生的思考,折射出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前进的铿锵步伐,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道德和精神的特质和风采,契合了文化自信自强的追求与核心价值的取向。总之,这是一部有一定精神能量、生活感悟、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的好书。
纵观全书,在写作上也有其鲜明特色:一是短小精悍。篇幅大多两千字左右,短者甚或不足千言。《故乡的酸枣树》仅八百余字,却写出酸枣树的风采、价值和品格,纸短而情思长,篇微却意蕴丰。二是文风质朴。文字简洁,语言生动。《又到一年桐花开》,形容桐花“像一枚小铃铛,立在枝头”,蒸拌后的口感“甜嫩嫩、肉馕馕”,语言无刻意雕琢之痕,描写有鲜活灵动之美。三是生活原色。题材尽是自己亲历,笔法大多写真白描。《曾经的“禾鼠肉”》,写到禾鼠那机灵的形象和特异的习性,也写到人们是如何仔细察探、巧妙捕捉禾鼠,乡土气息扑面而来,生活原态情趣盎然,虽然是自然描摹,却使人身临其境。四是感情真挚。讲的是肺腑之言,抒的是由衷之情。《我的老师》,从师爱、师情、师恩到师忆,满纸感恩,一片真诚。五是画龙点睛。每篇结尾均有点题语言,小中见大。例如《电视机情缘》,从电视、电脑再到智能手机获取信息方式的嬗变,感受体验到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飞跃;又如《我家门楼的变迁》,从门楼五次升级,感慨见证了改革开放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再如《回娘家的路》,从羊肠小路到水泥大道的斐变,感恩党为农惠民的好政策。文章结尾巧妙点题,升华主旨。如果概括本书最大的艺术特色,那就是:质朴中透灵气,平实里见真情。
作者郭竹爱女士,如竹之空灵、似爱之温馨。她酷爱书籍,抽暇开卷,如饥似渴;她乐于表达,掇菁撷华,笔耕不辍。故土苦恋,遍描风情画卷;家庭温馨,尽抒骨肉浓情。花镜下一笔一划书写,可谓字字艰辛;寒暑中逐字逐句推敲,唯有甘苦自知。近20万字书稿,尚临八秩呕心沥血创作所得;计103篇文章,此乃60年夙兴夜寐感悟积累。文中跃佳句,可见文采;书里映情趣,热爱生活。此乃布衣村妪,处在高塬河滨;只有初中学历,逐于灶台田园。展卷于案,她向你告白情感世界的心路历程;一书在手,她为你展示中国数十年变迁缩影。
作者不只酷爱文学创作,而且钟情家乡戏剧。眈悦氍毹兮,如痴如醉,身境芳华岁月;粉墨登场兮,且歌且舞,不知老之将至。心系锣鼓杂戏,抢救非遗,与夫君相偕编创排导,荣获市级大奖;情倾戏剧惠民,送戏演出,同庄户剧团走台巡村,欢乐乡亲百姓。其情也感人,其行也可敬。
我与郭竹爱女士及其夫君王晋禄先生,因同村而乡情亲,皆爱戏而缘分深。其委嘱作序,便斗胆成文。但愿不负雅托。
谨此为序。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