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大器晚成”中的“器”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11-16

□钱国宏

“大器晚成”这句成语出自《老子》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讲的是“道”的几种无为境界:最方正的东西没有棱角,最大、最贵重的东西总是最后完成,最好的音乐没有声音,最大的形象就是没有形象。这里的“大器”指的是古代几种重量级的器物,包括圭璋之类的玉器和钟鼎之类的金器(铜器)。

圭璋指的是古代两种玉制的礼器。《礼记·礼器》中载有“圭璋特”一说。“圭璋,玉中之贵也。诸侯朝王以圭,朝后执璋,表德特达不加物也。”《淮南子·缪称训》中也载有“锦绣登庙,贵文也;圭璋在前,尚质也。”我国古代较重祭祀,因此祭祀所用的礼器颇为流行。在当时,礼器包括很多种类,炊器有鼎、鬲、甑、甗;食器有簋、簠、盨、敦、豆;酒器有爵、斝、觚、觯、觥、尊、卣、壶、罍、瓿;水器有盘、盉、匜、鉴;乐器有铙、钟、镈、鼓;玉器有璧、琮、圭、璋、钺。在这些礼器中,以玉器为最贵重。

钟鼎是中国古铜器的总称,上面多铭刻记事表功的文字。鼎在古代还被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淮南子·泰族训》中有“不大钟鼎者,非爱金也”的记载。《旧唐书·长孙无忌传》中也有“自古皇王,褒崇勋德。既勒铭于钟鼎,又图形于丹青”的记述。《左传》记载,“大器”即是指铜铸的礼器钟和鼎,“大器,钟鼎之属。”

在古代,琢玉是需要下一番苦功的,有的甚至要费好些时日和人工才能雕琢而成。而铸造个头较大的钟鼎更是需要一定铸造技术的,即冷却凝固时间越长,冷却时间足够长,铸件方能“成器”。正是因为圭璋、钟鼎,都需要长期雕琢、历练才能成器,因此这个成语就渐渐衍化为“大才需经过长期磨炼方有成就”的含义。发展到现代汉语里,又添了一层意思,指“成名较晚的人”。

《三国志·魏志·崔琰传》记载:“琰从弟林,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琰常曰:‘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说的是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少时没有声望,亲友虽多但都瞧不起他。崔琰却很器重他,经常对别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累官至翼州主簿、御史中丞,魏文帝时期还任过司空,果然是“大器晚成”。

 (《如东日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