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11-16
□苏东民
讨论馒头的起源不能脱离我国小麦栽培、加工、蒸制炊具及酵面食品工艺的发展历史。
小麦在中国的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晚期。比如,新疆罗布泊孔雀河下游发现了4000多年前的随葬小麦粒。中原和长江流域种植小麦晚于新疆。西汉时期的小麦种植已有很大的发展,我国出土的这一时期的小麦遗迹开始增多。这些考古发现说明,秦汉时期中原地带小麦种植得到了较大发展。有文献记载,西汉时期董仲舒曾建议汉武帝下令关中农民大力种植小麦。有考古学者认为,从西汉中叶到南北朝,黄河两岸已经过渡到以粟、麦为主食,原因是冬小麦冬种夏收,正与当时的主要农作物粟等轮作,从而解决了青黄不接时节的口粮问题。由此可以推断,西汉时小麦已经是主食作物之一。面食加工技术产生的前提是小麦的普及化种植,这个时间大体应确定为西汉中叶。
小麦制食品的食用方式经历了从“粒食”演进为“粉食”的进化过程,馒头的出现是小麦“粉食”的重要产品形式之一。馒头的起源还应与面粉加工技术的发明和使用紧密相连。根据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经有了谷物制粉的器具。西汉时期已经出现并普遍使用石转磨,到东汉、三国时期更为多见,这为面粉制作提供了研磨器具。当然,筛分工具也是面粉加工不可缺少的。秦汉时期,筛分工具已经出现,到西晋初年已普遍使用。由此可见,面粉加工技术在西汉时期也已基本成熟。
汽蒸方法是中国或东方特有的食品制作技术。馒头的起源与蒸制炊具、汽蒸技术的发明和使用直接相关。可以说中国人在饮食制作上最早利用了蒸汽能,据估计其至少已有6000年的历史了。中国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明了用于蒸制食物的工具——陶甑。陶甑在仰韶文化时期即已出现,其使用到龙山文化时期已十分广泛。新石器时代的陶甑是完全使用陶砂烧制而成的,在器具的底部刺出一些小孔,以使蒸汽能从下面穿过,将热量带到上面,加热食物,可见“鬲”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具备。由于陶甑往往又可以套在釜上配套使用,这样就又实现了下煮上蒸的制作方法。
后来,到崧泽文化时期,人们发明了用竹木编成的箅子,将其嵌在甑的底部,这样就出现了复合式的陶甑。随着铜器、铁器时代的发展,中国汽蒸炊具也越来越丰富多样地被用于食品烹饪与加工。在西汉末期出现了“蒸饼”,说明汽蒸方法已运用于面制主食的制作。在西方的饮食文化中,汽蒸方法的利用是在发明蒸汽机以后,即使这样,西方人仍然主要采用烘焙、油炸、煎烤的方法,而很少使用汽蒸方法制作主食。
馒头的起源更应与面团发酵技术相关联。西周时期的“酏食”就是一种酵面食品,这为馒头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技术条件。秦汉后,“饼”这种面食开始增多,并在西汉末期出现了“酒溲饼”“面起饼”,这说明面团发酵技术的运用已经比较普遍。
通过科技史料的探究可以确证,两宋之间,“酵面发面法”的出现,为类似现代的馒头面团发酵技术奠定了基础。至元代,馒头的制作方法基本上与现代相同了,当时人们已经知道用碱和盐解决面团发酵产酸的问题。至明清,实心馒头已经推入市场。
(《江苏科技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