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三晋最美家庭”夏县杨青贤:学来新境界 心有大情怀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3-09-21

□记者 张建群 薛丽娟 文图

  她只读到小学四年级,却能写小品,会唱戏!

  她只是个乡村妈妈,却读着老年大学。

  她待婆婆如亲娘,数年同住一个炕。

  她把媳妇当女儿,心里总记着媳妇的好。

  她年过古稀,却有入党的梦想。

  她说,想在村里办个讲堂,让大家都上去讲好人好事,传递正能量。

  她是——

在夏县裴介镇韩王村有这样一个幸福的六口之家,家人互敬互爱、和谐平等、互相关心、理解沟通,其乐融融。在这个家里,身为婆婆的杨青贤勤劳节俭、通情达理、持家有道、爱护晚辈,在内和睦家庭,在外团结邻里,在村里村外小有影响。

杨青贤不仅是乡村颇有口碑的好婆婆,还是被评选为“榜样的力量”暨夏县“两好双佳十美”道德模范的夏县好婆婆。

9月14日,在夏县妇联主席王天珍等的带领下,记者采访了杨青贤。

和婆婆同住宿 悉心照料

1950年出生的杨青贤,18岁从邻村嫁到韩王村樊俊武家。出嫁前,娘家妈就反复叮嘱她,进门后要孝敬公婆、和睦妯娌。

家里公婆都是非常实诚的庄稼人,杨青贤结婚没三年,公公便因病去世,留下婆婆跟着她一起生活。

1980年,婆婆看戏回家途中,不慎摔倒,卧病在床一躺便是3年。杨青贤和婆婆同睡在一个炕上,贴身细心伺候。不管春夏秋冬、炎热寒冷,给婆婆擦身、洗脚、理发、剪指甲,杨青贤样样精细。婆婆吃喝拉撒全在炕上,杨青贤不厌其烦,悉心伺候。担心婆婆躺在炕上时间长了不舒服,杨青贤便自己琢磨用棉花缝制了透气、柔软的褥子,防止婆婆长褥疮。

面对儿媳杨青贤无微不至的照顾,婆婆说:“媳妇呀,就是亲生女儿也做不到这么好、这么尽心尽力。”

杨青贤总会宽慰婆婆说:“妈,孝敬您是应该的!”

就这样,杨青贤一边照顾婆婆,一边照顾三个孩子,地里农活也不敢松懈。她与丈夫要供三个孩子上学,经济压力不小。

杨青贤的一举一动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女,他们每天放学回来第一件事就是问奶奶需要什么,然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妈妈减轻负担。

家里有孩子上学,光靠地里庄稼收成哪够,杨青贤夫妻俩便买了弹棉花机做些生意。哪知,好日子没过多久,一天杨青贤浇地回来,家里被盗,新买的水泵、平车等不翼而飞。当时儿子樊玉康正在康杰中学上学,因心里一直惦记家里,高考没发挥好。面对懂事的孩子,杨青贤再苦再累也要供孩子上大学。可是儿子不愿给父母太大压力,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

家庭担子重,咬咬牙都会过去。夫妻二人又买了弹棉花的设备,白天干地里活,晚上弾棉花挣点下苦钱,供小女儿上大学,给家里盖房,帮儿子娶媳妇……

日子一天天好转,孩子们一天天长大,杨青贤自己也当了奶奶。

待儿媳如女儿 爱有回响

三代人住一起,难免有观念和生活习惯不同的时候。拿杨青贤的话说,大家吃一锅饭,就像锅和勺,没有不叮叮当当响的,但她觉得人心都是肉长的,以心换心没有处不好的。

“咱是长辈,有些事咱自己也有不到之处,多为小辈们着想,就能处好关系。”杨青贤说,大家都觉得婆媳关系不好处,可她觉得真心实意总是不错的,她待儿媳如女儿,用心疼爱,真心包容。儿子儿媳常年在外,杨青贤主动照顾孙子、孙女,担下其他家务活,默默劳作,再忙再累总是说,能帮一点是一点,让儿女放心省心。

儿媳在药厂上班比较忙,好不容易回家一躺,杨青贤不是包饺子,就是炸油饼,总之,变着花样给儿媳做好吃的。

杨青贤性格开朗,常在邻居前夸自己的儿媳妇范荣芳。

杨青贤说,2000年,丈夫突然肚子疼,送到医院一检查是胃穿孔。等丈夫做完手术,杨青贤便回家了,因为家里还有12亩地要管。儿子儿媳不擅长地里活,便留下他们在医院照顾。白天,儿媳陪床,晚上,儿子陪床。过了三四天后,丈夫可以下床了,儿媳妇便招呼着他吃饭:“爸,你想吃点啥?”“看着人家那烩菜不错。”丈夫的一句话,儿媳妇便连忙让厨师盛了两碗。可刚做完手术的人,看着想吃是吃不下多少的,丈夫便剩下来半碗。“爸,你不吃了?”“嗯!”儿媳问明情况后,把剩下的半碗菜倒在自己碗里吃了。回到医院,晚上儿媳端来一盆水到床前说:“爸,我帮你把袜子脱掉,咱洗个脚。”丈夫连忙推辞:“不洗,不洗,你妈昨天刚给我洗了。”“昨天是昨天,今天是今天,洗洗舒服嘛!”儿媳说着,便帮公公把袜子脱了洗脚。

“公公生病了,几个儿媳能到身边伺候帮忙洗脚?”杨青贤激动地说。

每次对别人说起媳妇的好,杨青贤都是一脸的笑容和骄傲:“有媳妇是多了一件‘小棉袄’!”

暖心的点滴,简短的话语,杨青贤诠释了如何做一个好婆婆。

“我给你们做榜样,你们给孩子做榜样。不管做啥事,都不能从别人身上沾光。”这是杨青贤挂在嘴边的话。家风如雨,滋养儿女。她的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对待公婆、岳父母都特别孝顺。

为晚辈做榜样 学习不辍

2006年,杨青贤被选上到运城参加“蒲乡红”擂台赛,因为上台太紧张,自我介绍时,就把自己说成了“裴介镇夏县人”。“那司马光是夏县哪里人?”主持人问的问题,她心里知道是司马村人,可是一着急说出口却是“泗交”。

对这件事,杨青贤一直耿耿于怀,那时心里便埋下了一颗学习的种子。她开始在农闲时拿起书本学习。

2007年,小女儿樊英串考上山西师范大学,杨青贤自己写了一个小品《建设新夏县》,希望女儿毕业后能回到家乡,为夏县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和莘莘学子一起建设夏县。

地里种庄稼、给果树套袋,前半年很是忙碌,后半年又是轧、弹棉花做被子,加之大女儿坐月子、照顾孙儿,杨青贤一年四季总是忙不停。即使如此,她还是不忘学习,每天抽出时间读书、做笔记。

2021年,杨青贤又创作了一个小品《欢乐一家人》,还标上了拼音,在村里庙会时表演,活跃乡村文化生活。

杨青贤只上到了小学四年级。“没有文化没关系,只要肯学习。”杨青贤说,虽然自己文化低,但热爱学习、热爱生活,想努力为社会作贡献。

前两年,地里枣树少了,女儿知道妈妈闲不住,就为杨青贤报了老年大学,方便她学习。在这里,杨青贤看到了另一个世界。

在杨青贤家里,她的小书桌上除了荣誉证书,还摆满了书,旁边放着她认真做的笔记。她告诉记者,这些书有孙子给买的,有女儿拿的,还有许多书是县妇联、镇妇联的同志送的。她告诉记者,获得2022年度山西“三晋最美家庭”时,县妇联的同志带她去领奖,对她关怀照顾,待如亲人,“大家的支持和鼓励,让我的心劲更大了,更想为社会出点力”。

杨青贤对与记者一同去采访的韩王村党支部书记杨建康说,自己有一个想法,就是想组织村里的老年人,大家一起学习知识。她想把自己从老年大学学到的知识,分享给大家,让大家一起学知识、长见识,开阔眼界,享受生活。

“家风好了,村风就好了,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和谐。”杨青贤说自己还有一个愿望,就是想入党,想为社会做点事,把自己的想法、故事分享给大家,让大家都有所收益。

成风化人,以好家风促进村风民风向善向上,这位72岁老人身上的力量,让人心生敬意。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