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3-09-19
李广洁
关公文化的巨大影响力
在明清时期的中国,每个省、府、州、县的所在地都有一座文庙(即孔庙),而与文庙相对应的武庙——关帝庙,不仅分布在各省、府、州、县,而且一些大的村镇都建有关帝庙。在武汉、南京等大都市,关帝庙多达数十座,北京的关帝庙最多时达110多座。在全国范围内,武庙的数量远远超过了文庙。
随着部分华人移居海外,国外许多城市也有了关帝庙。各地的关帝庙一般都建有戏台,在重大的节日会有戏剧演出活动,举办大型庙会。几百年来,关帝庙已经成为一个标志、一个文化符号。在海外,关帝庙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近年来,大量的港台和海外关帝崇拜者陆续赴大陆朝拜关帝庙,关公文化已经成为联结海峡两岸、海内外华人的精神纽带。
正史上记载的关羽
人们熟知的关羽故事,如“桃园结义”“斩颜良、诛文丑”“华容道放曹”“水淹七军”等,有些是真事,有些是经过《三国演义》艺术加工的,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正史对关羽的叙述。
《三国志》记载:建安元年(196),刘备被袁术、吕布夹攻,关羽便跟随刘备一起投奔曹操。建安三年(198),刘备与曹操共擒吕布于下邳,关羽与刘备便跟随曹操班师回许昌。次年,刘备与袁绍联合对抗曹操。建安五年(200),曹操东征刘备,刘备兵败,关羽被俘。曹操对关羽礼遇有加,拜关羽为偏将军。袁绍派大将颜良进攻东郡的白马,曹操派关羽和张辽为先锋迎战。关羽勇冠三军,斩袁绍的大将颜良于万众之中,解白马之围,曹操封关羽为“汉寿亭侯”。曹操敬佩关羽的为人,曾让张辽试探关羽,想让关羽一直留在自己手下。关羽说:“我知道曹公待我不薄,但我受刘将军厚恩,要与他同生死,我不能违背。我最终是要离开的,但我要报答曹公的礼遇之后才离开。”曹操听说后,感叹说:“关羽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关羽斩了颜良,曹操知道关羽就要离开了,便重加赏赐。关羽把曹操的赏赐封存好,留下一封告辞信,去找刘备了。曹操的手下准备追击关羽,曹操说:“各为其主,不要追了。”史学家裴松之评价此事说:“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义。”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率兵攻曹仁于襄樊,曹仁派于禁、庞德屯兵于襄樊北。适逢大雨不止,汉水暴涨,平地水高数丈,于禁的大军被汉水所冲,关羽的部队乘大船进攻,于禁走投无路,向关羽投降。关羽又斩杀了曹操的大将庞德。曹操所置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也都投降关羽。而此时陆浑地区(今河南嵩县东北)的孙狼等人聚众起兵反曹,南附关羽,遥受关羽指挥。当时许昌以南,大都归附关羽,关羽的声势一时威震华夏,曹操甚至准备迁都以避其锋芒。这是《三国志》对关羽当时作战情况的真实记载。按《三国志》记载,关羽斩了颜良,但并没有“诛文丑”;于禁被“水淹七军”,是关羽熟悉当地的地理、气候,利用汉水暴涨之机进攻,大败于禁,并没有像《三国演义》中说得那样放水淹了七军。
关帝信仰溯源
中国的关帝信仰大体上是从隋唐时期开始出现的,但关帝信仰的盛行是在北宋时发展起来的。传说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解州盐池发生莫名的灾害,池水全部枯竭,无法采盐。由道教的张天师请关公显灵,战胜了另一位大神蚩尤,于是池水重生,恢复了正常的采盐活动。为了感谢关公,重修了盐池附近的关公庙。北宋末年,由于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关羽被朝廷奉为英雄向百姓推崇,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追封关羽为“忠惠公”,这是关羽第一次受朝廷的封号,也是“关公”称号的由来。大观二年(1108),又加封为“武安王”。关羽在宋代被称为“关王”,定襄县城现存的关王庙,应当是北宋大观二年之后的建筑,这是全国现存最早的关庙。宣和五年(1123),又加封号为“义勇武安王”。建炎三年(1129),又加封为“壮缪义勇王”。淳熙十四年(1187),再加封为“英济王”。关羽在宋代的封号最终为“壮缪义勇英济武安王”,12世纪是关羽神化之路的第一个高潮期。宋代朝廷这样一再给关羽加封,就是想通过表彰关羽的威德,表达朝廷拯救国难的愿望,期待能出现关羽式的英雄来抵御北方的威胁。进入元代以后,关公的信仰更加普遍,“英灵义烈遍天下……人咸畏而敬之,而燕赵、荆楚为尤笃,郡国州县、乡邑闾井皆有庙”(郝经《郝文忠公集》卷三三《汉义勇武安王庙碑》),全国各地都建起了关公庙,宋代的“关公战蚩尤”的传说,被编为《关云长大破蚩尤》的戏曲广泛流传。在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又给关羽加封号为“显灵忠义武安英济王”。到了明代,关公信仰进入到一个更高阶段。从明初开始,就在南京和北京设立了“国立”的关公庙。成化十三年(1477),把北京地安门西的关帝庙作为朝廷官祭的场所。万历十八年(1590),加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帝”。当时,明王朝正面临着“北虏南倭”的困扰,各地经常出现关公显灵的传说,朝廷上下普遍把关羽尊为护国退敌之神。万历四十二年(1614),在北京正阳门附近的关帝庙,晋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并崇为武庙,与孔子的文庙相对应,关羽从此就有了关帝之名。明代有一首歌咏关羽的诗作《谒解庙》:“夜分亹亹阅春秋,蜀汉英雄第一流。刃绝文颜威大振,计吞吴魏志难酬。当时义勇倾三国,万古祠堂遍九州。阶下苍松高百尺,气冲霄汉未能休。”高度概括了明代人们对关羽的景仰之情。清朝统治者在入关以前,就已经在盛京(今沈阳)建立关帝庙,把关帝奉为护国神。入关之后,顺治九年(1652),把关羽的封号定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雍正三年(1725)颁诏比照祭祀孔夫子的仪典祭祀关帝。诏令全国各省、府、州、县都要设立关帝庙,每年春秋二次致祭。同时指定山西解州的关帝庙、河南洛阳的关帝庙为设在地方的两大官庙,解州的关帝庙从此就成为国家公认的官方大庙。这是关羽被列入符合儒家规范的国家祭祀主神的开始。雍正皇帝的御制《关帝庙后殿崇祀三代碑文》赞颂关帝:“洋洋乎忠义正直之气充塞于宇宙之间,与日月星辰同其明,江河山岳同其体,风霆雨露同其功用。”乾隆三十三年(1768),北京地安门外的白马关帝庙被定为中央关庙,正殿的琉璃瓦换成纯黄色。为关帝的封号加封“灵佑”二字,改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嘉庆十九年(1814)加封“仁勇”,道光八年(1828)加封“威显”,咸丰二年(1852)加封“护国”、三年(1853)加封“保民”、六年(1856)加封“精诚”、七年(1857)加封“绥靖”,同治九年(1870)加封“翊赞”,光绪五年(1879)加封“宣德”。可以看出,从嘉庆时期开始,清王朝进入多事之秋,朝廷希望借助关帝的神威护国保民,不断对关帝进行加封。到了清朝末年,关帝的封号长达26个字——“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民国初年,设立武庙制度,从中央到地方都把关羽和岳飞定为武庙所祭祀之神。
晋商与关帝崇拜
关帝崇拜是晋商一个独有的现象。籍贯晋南的关帝是晋商心目中诚信、忠义的化身,晋商尊关帝为武财神。各地的晋商会馆,都建有关帝庙,各地会馆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往往是关帝庙。有不少晋商会馆就是在关帝庙的基础上扩建的,如甘肃张掖山西会馆、湖北汉口山陕会馆、辽宁海城山西会馆、洛阳潞泽会馆、南京山西会馆、内蒙古多伦山西会馆。有的晋商会馆就直接称为关帝庙,如河南周口山陕会馆、安徽亳州山陕会馆、河南朱仙镇山西会馆。可以说,所有的晋商会馆都是庙馆合一的,既是会馆,也是关帝庙,最典型的是河南洛阳的山陕会馆,在山门的门额上和屋脊上有“山陕庙”字样。河南舞阳北舞渡的山陕会馆有一块雍正年间的《创建戏楼碑记》,说出了山西商人敬奉关帝的原因:“山左有孔子,道德高于万山,世人重其文也,然有文以为之经,必有武以为之纬。惟我关羽生于山右,仕于汉朝,功略盖天地,神武冠三军,尤可称秉烛达旦,大节垂于史册,洵足媲美孔子,躬当武夫子称,护国佑民,由中达外,至今普天有血气者,莫不尊亲,三晋商贾贸易……夙托神庇,无往不利,思仰答于万一,弗□祀像以表诚。”汉口的山陕会馆,光一座春秋楼,就花费数万两白银。外地人识别山西会馆,只需看有没有关帝庙。湖北老河口人说山陕会馆:“上会馆赛如金銮殿,下会馆门前铁旗杆。”所谓“赛如金銮殿”,指的就是关帝庙。山陕商家签订贸易合同时,往往在会馆中的关公塑像前举行仪式,寓意“人在做,神在看”,用关帝的威严来约束交易双方恪守信誉。在开封山陕甘会馆大殿东侧悬鱼上的文字为“公平交易”,大殿西侧悬鱼上的文字是“义中求财”,体现了晋商会馆倡导的经营原则和关帝文化约束、教化的功能。
开封山陕甘会馆门楼横额为“关庙”
晋商会馆都有一座供奉关帝的正殿,规模较大的会馆,在正殿之前建有拜殿,有的称为献殿(聊城山陕会馆),有的称为香厅(张掖山西会馆)。社旗山陕会馆的拜殿与大殿相连。周口山陕会馆,石牌坊后面的大殿之前有飨殿,戏台的对面春秋阁之前还有拜殿。晋商会馆正殿内都供奉着关帝的神像,是会馆中等级最高、最重要的建筑,位于中轴线的中部,正对着戏楼。为了强调正殿的重要性,正殿往往建在月台之上。正殿的形制宏大,一般为面阔五间,还有的面阔七间,高大宽阔的正殿形成会馆建筑群的最高点。周口山陕会馆的正殿称为春秋楼。把供奉关帝的正殿作为会馆中最重要的建筑,可以看出晋商会馆与关帝庙之间的相互关系。晋商会馆凭借关帝庙提高自己的建筑等级,关帝庙依托晋商会馆聚拢人气。全国各地的数千座会馆多已不存,仅存的数十座会馆,晋商会馆占了将近一半,这与许多晋商会馆和关帝庙融为一体有关。因为信奉关帝,各地的晋商会馆都修建得十分漂亮,绝大部分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在近百年的变迁中,建筑壮丽的晋商会馆因为有关帝的因素,也带有一种自我保护功能,让我们现在还能看到十几座国宝级的晋商会馆。
晋商把关帝信仰带到经商之地,促进了关公文化的传播。晋商以关帝的忠义来约束同乡、团结同行,随着晋商的足迹,在遍布全国的晋商会馆的影响下,明清时期的关帝信仰到达了前所未有的广度。
无所不在的关帝庙
关羽生为大将,去世后又相传屡显灵异,除魔有功,因而得到帝王的加封和百姓的供奉,于是成了道教的大神。佛教把关羽作为护法神,称为伽蓝菩萨。在中国各地的佛门寺院中,几乎都供奉关帝的圣位,寺院中设置伽蓝殿决不可少。甚至在西藏、内蒙古众多的密宗佛寺也供奉着关帝。位于拉萨布达拉宫以西约500米处山岗上的关帝庙,藏民称为“关帝格萨拉康”,面积800平方米,坐北向南,依山而建。由于年久失修,这座关帝庙残破不堪,经过著名关公文化学者朱正明先生和众多新闻媒体记者的呼吁,2001年,国家拨款数百万元修复了拉萨关帝庙。“关帝格萨拉康”正殿内的案台上摆着密密麻麻的酥油灯,殿外有一个金光闪闪的汉族传统大香炉,香炉前还有一个藏式的煨桑炉,这种汉藏合璧的祭祀方式也体现了关帝信仰的多民族性。近年来,拉萨市已把关帝庙建设成为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基地。位于西藏定日县岗嘎山顶的珠穆朗玛关帝庙,海拔达4390米,是目前已知的海拔最高的关帝庙。2018年8月,重新修复的珠穆朗玛关帝庙竣工,被命名为岗嘎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楹联专家董汝河先生为珠穆朗玛关帝庙撰联:“藏汉同尊仰,朵朵雪莲,瓣瓣心香,俎豆千秋兴圣域;精神贯古今,巍巍岗嘎,堂堂庙貌,烟霞七彩绕珠峰。”
海拔最高的关帝庙——西藏定日县岗嘎山顶的珠穆朗玛关帝庙(摄影 尼玛旺久)
在西北地区,从甘肃的嘉峪关到新疆的伊犁,关帝庙也很多。在北方的蒙古草原上,蒙古族人在信仰喇嘛外,对关帝也十分信奉。在我国的台湾,崇拜关帝的信众达800万人。1895年,台湾被日本割占,因为中国人在关帝庙结盟抗日,日本在台湾大量拆除关帝庙。可见,关帝作为抵抗外辱的精神领袖,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民间,人们把关羽作为忠义的代表,近几百年来,更成为“武财神”。从宋朝开始,各朝皇帝都以关羽为忠义的化身,不断对关羽进行加封,历史上共有16位皇帝为关羽加封,“侯而公,公而王,王而帝,帝而圣”。作为一位古代的名将,被民间和官方同时尊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被儒、释、道都尊为神,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也是空前绝后的。清代学者赵翼惊叹:“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塞垣,凡妇女儿童,无有不震其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与大地同不朽。”(赵翼《陔余丛考》卷三五《关壮缪》)明清时期中国的关帝信仰,对周边各国也有较大的影响。朝鲜、越南的一些关帝庙修建得十分讲究。民国年间,每年的四月初八和九月十三的关帝大祭,汇聚到解州的全国各地的信徒达数十万人,可见当时关帝崇拜的影响力之大。总体说来,我国的关帝崇拜,萌芽于隋唐,开始于北宋,发展于南宋和元代,官方的加封品级定型于明代,普及于清代。
随着华人移居海外,在华人聚居的地方,都能看到关帝庙。亚洲的日本、朝鲜、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国,美国的纽约、旧金山等城市,都建有富丽堂皇的关帝庙。总面积不大的新加坡,竟然有30多座关帝庙。据关公文化学者朱正明考察,在被称为“世界尽头”的澳大利亚最南端的塔斯马尼亚岛,从这里再向南,就是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塔斯马尼亚岛上的维多利亚女皇博物馆内,也有一座完整的关帝庙,里面珍藏着华人早年淘金创业时的关帝庙香炉、楹联、匾额、木雕,更有端坐在金色神龛中的关老爷,可以称为“世界尽头的关帝庙”。在日本,对关公的崇拜从14世纪就开始了。日本民间对关公的崇拜十分虔诚,据说日本人请中国剧团上演关公戏,当扮演关公的演员出台,全场的日本人都跪地磕头。在美国,当年里根竞选总统时,曾到旧金山、洛杉矶等地的华人居住区的关帝庙中拜谒关帝,向关帝祈祷,以保佑其竞选成功。作为一种文化,关公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148个国家和地区建有关帝庙。美国加州大学人类学系教授焦大卫对中国学者说:“我尊敬你们的这一位大神,他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的仁、义、智、勇直到现在仍有意义,仁就是爱心,义就是信誉,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难。人们如果都像你们的关公一样,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随着社会的发展,关公文化的传播也需要与时俱进。著名关公文化学者朱正明先生提出:应让关公文化走进大学、中小学的课堂,使青少年能够感受到本乡本土的忠义、仁勇、诚信精神,使关公文化后继有人。尽量展示一些年轻人比较感兴趣的关公形象,比如,台湾就开发出了卡通关公形象,小孩子特别喜欢。还可以将关帝庙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带领中小学生前去参观,感受其厚重的文化。
12世纪是关帝崇拜的第一个重要阶段,15世纪—17世纪是关帝崇拜的更高阶段,18世纪是关帝崇拜的最高阶段,关帝成为国家祭祀的主神。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关公文化已成为中华文化的名片,将与天地同不朽!
解州关帝庙的建筑之美
位于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的关帝庙,是全国最大的关帝庙,被誉为“武庙之祖”“武庙之冠”。现存的解州关帝庙重修于清代,整个建筑按宫殿式布局,中轴对称,布局严整,宛如一座宫城。中轴线上分前院和后宫两部分。关帝庙前院中轴线上的建筑,按照从前往后的顺序,依次是端门、雉门、午门、“山海钟灵”牌楼、御书楼、崇宁殿。
解州关帝祖庙御书楼
御书楼
御书楼的明间前后均出抱厦(抱厦,指在主建筑的前面或后面接建出来的小建筑。)前抱厦一间,后抱厦三间。古建筑中的抱厦,或仅设前檐而不设后檐,或前檐大后檐小,或前后檐相等,像御书楼这样后檐抱厦大于前檐的形制十分罕见。这是因为御书楼的后面是关帝庙的主殿崇宁殿,后抱厦处原为演戏的乐楼,乐楼移建之后,保留了原来的建筑。
关帝庙崇宁殿
关帝庙的主殿是崇宁殿,因宋徽宗崇宁年间封关羽为“崇宁真君”而得名。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殿周回廊有许多雕龙石柱,蟠龙姿态各异。大殿四周的石栏板上有数以百计的浮雕,十分壮观。大殿檐下悬清乾隆帝书“神勇”巨匾,门楣上悬咸丰帝书“万世人极”匾,殿内关帝神龛上悬康熙帝书“义炳乾坤”匾。清代三位皇帝为关帝庙题写匾额,可见朝廷的重视程度。
从建筑布局上来看,在关帝庙的中轴线上,在到达主殿崇宁殿之前,先后经过了端门、雉门、午门、“山海钟灵”牌楼。这样的处理手法,渲染了主殿的重要地位,使人们在进入主殿之前就感到了肃穆的气氛。
春秋楼
关帝庙后宫的建筑以“气肃千秋”坊、春秋楼为中心,左右有刀楼、印楼对称而立。春秋楼是庙内的最高建筑,高度23.4米,清代同治九年(1870)重建。春秋楼也建于台基之上,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台基前有18块石栏板,左右各9块。栏板的正、反两面均雕有精美浮雕,内容涉及草木花卉、山水景观、民间故事等。春秋楼有三绝,第一绝:建筑结构奇特,上层回廊的廊柱悬空,廊柱的柱头雕成垂莲,原本应该承重的廊柱因为悬空形成“吊柱”,承重主要靠下层的大梁,这种建筑手法称作“悬梁吊柱”,常见于小木作神龛,大型建筑实物中极为少见。第二绝:进入第二层,有神龛暖阁,正中有关羽侧身夜观《春秋》像,阁子的板壁上,正楷刻写着《春秋》全文。第三绝:春秋楼二楼屋顶上的三眼藻井,中间的一个藻井是凹进去的,两旁的是凸出来的,由数百个榫卯结构环环相扣形成,据说是用了八年的时间雕凿而成。两侧凸出来的藻井昂嘴四周悬空,靠中间的轴(建筑上称为雷公柱)来支撑,藻井的昂嘴分为上下七层,每层的昂嘴数量由下往上逐渐增加,最上的一层加到10个昂嘴,整个藻井犹如一束盛开的花朵垂于梁架间,精巧华丽,这在我国古代藻井建筑中是孤例。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