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3-08-25
记者 魏 濛
经过三伏的炙烤后,气候翻去夏章,展开秋卷。空气中少了些潮热,多了些清凉。
出伏之后,夏季开始真正意义上向秋季过渡。接下来至秋分的一个月时间,昼夜温差起伏很大,一天中的气温跨度最大可达到10℃左右,可谓“早晚凉飕飕,中午热死牛”。加之,立秋过后,虽有雨水,但物候干燥,昼热夜凉,天气冷暖多变,人体一时难以适应,稍有不慎,极易旧病复发或引发疾病。市中心医院预防保健科主任卫枝特别从防病保健角度,提醒人们入秋后防病养生要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提前做好防护,平稳度过“多事之秋”。
喜欢“秋后算账”的病
8月23日,超长待机的三伏天正式下线。出伏后天地清朗,逐渐开始有了秋的气息,即便“秋老虎”虎视眈眈、上蹿下跳,此时节温差增大、昼暖夜凉,伺机而动的不只自然更迭,还有喜欢“秋后算账”的疾病。
卫枝介绍,夏季炎热的天气会让人们异常烦躁、食欲减退、睡眠质量差、室内外活动少,甚至是过度贪凉,都会使身体产生潜在的危机,但是并不一定会以病症的形式表现出来;到了秋季,随着气候发生变化,人体机能会发生一定的转变,这些潜在危机就会直接以病症表现出来。
哪些疾病喜欢“秋后算账”呢?
消化性溃疡。秋凉的刺激会使胃溃疡、慢性胃炎等胃病复发。气候转凉,人的食欲旺盛,胃肠负担加重,也容易出现消化道疾病。
胆石症。经历食欲不佳的苦夏之后,人们的食欲开始恢复,油腻食品摆上餐桌,饱了口腹之欲,往往会诱发胆石症加重。
痔疮。夏秋交替,气候干燥,早晚温差大,寒冷刺激使体表血管弹性降低,周围阻力增加,引起小动脉收缩、血压升高,腹部血流速度减慢,下肢静脉血液不能回流,导致血液淤积,易形成痔疮。再加上食欲大开,往往容易引起便秘或腹泻,导致痔疮复发。
哮喘。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的老年人和儿童,气道防御功能较差,易受温差影响,诱发哮喘。此外,秋季空气中花粉、螨虫、霉菌等过敏源猛增,有哮喘病史的人容易复发。
心脑血管病。忽冷的天气会刺激心脑血管收缩,如果患者本身存在高危因素,特别是脑血管狭窄供血不足等,会加剧脑组织缺血,出现脑卒中复发或加重。
骨关节病。初秋季节,老寒腿、膝关节炎、腰背痛、风湿病等疾病进入高发期。不少年轻人即便秋风瑟瑟,仍喜欢穿短裙、短裤,这时骨科疾病可能会悄然找上门。此外,运动后出了汗不及时擦,也容易受风寒,导致骨关节病加重。
呼吸道疾病。秋季对应五行之金,也就是中医讲的肺。秋季气温降低、气候干燥,容易导致外邪从口鼻而入,侵袭肺脏,引发感冒、鼻炎、肺炎、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其中鼻炎、哮喘等还与季节性过敏有关。
胃肠道疾病。立秋后天气仍热,雨水多发,湿热交蒸。如果不注意祛除夏天残留之湿,致使脾伤于湿,人体就可能出现饮食不化、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体弱倦怠等症状。
注意“秋病”催化剂
立秋,是秋季的起点。《管子》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卫枝建议在这个时节,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别做这几件事,避免身体出现不适或旧病复发。
洗凉水澡。三伏天期间,由于温度较高,不少朋友喜欢洗凉水澡,或者直接下河洗澡。而出伏以后,就不能再去洗凉水澡了,虽然中午温度还比较高,但是,已达不到洗凉水澡的条件了。尤其是下河洗澡,摸着表面的水温还比较暖和,但是,下面的水温则比较冰凉,如果贸然下去洗澡,可能会让人感冒,甚至腿抽筋,发生意外。因此,出伏以后,不论是在家里还是下河,都不能再去洗凉水澡了。
吃冰镇食物。三伏天期间温度较高,人们都喜欢吃一些凉的食物,比如冰西瓜、冰饮料等,尤其是从室外回到屋内以后,喝上几口冰镇水非常舒服。而出伏以后,这些行为就不能有了,虽然三伏天期间也不建议这样做,但是,出伏以后更加不行。
不少人有这样的经历:三伏天期间喝冰镇水,吃冰镇食物,肚子基本上都没事,而出伏以后,如果再去喝冰镇水,吃冰镇食物,就容易出现肚子疼、肠胃不舒服的情况。轻则可能喝点热水就能缓过来,重则可能需要及时去就医。
过度“贴秋膘”。“贴秋膘”是不少地区秋天的一种习俗,但是,要注意一点,“贴秋膘”主要指的是以前缺衣少食的年代,那时间人们吃不饱、穿不暖,为了抵御冬天寒冷的天气,会选择在秋天多吃一些,以此来抵御严寒。时下,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为温饱而担心,冬天也不再为寒冷而烦心,吃得饱穿得暖,也就没必要盲目、一味地去“贴秋膘”了。即使“贴秋膘”也要适当即可,不要过度,以免起到反作用。
无病乱补。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例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不能以药代食,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
喝水过快。入秋后一次不要喝太多的水或者喝水太快。如果喝水太多或者太快的话,会让体内的水分迅速增加,加重心脏的负担,出现呼吸难受、胸闷等。所以喝水只需摄取自己所需的水分即可,多次慢饮。
秋后防病重养护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这是古人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养生要顺应四时的自然规律。
卫枝说,出伏是由夏入秋、由热转凉、阴阳变化的关键过渡阶段,也是一年中气温波动最大、最频繁的时间,对于人体心血管等多个器官都是考验,这个时间段需格外注意保健防病。
合理膳食,护肠胃。虽然时至立秋,但余热未消,人体的胃肠功能仍然较弱,还没有完全调整过来,若此时进食太多肉类反而会增加胃肠负担,导致胃肠功能紊乱。
此外,秋季燥气当令,容易耗伤津液。《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故此时饮食当坚持“少辛多酸”的原则,以清润、收敛为主,尽量少食用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辛散之品,多食用一些甘味、酸味的滋阴润肺之品,如蜂蜜、银耳、雪梨、百合、荸荠、甘蔗、莲藕等,还可辅以沙参、麦冬、石斛等养阴、生津、润肺的中药煮粥煲汤饮用。同时,还应注意秋季大量新鲜水果上市,在享受美味时应有所选择和节制,以防损伤脾胃阳气。糖尿病患者更应少食用太甜的水果,尽量以西红柿、黄瓜、萝卜等蔬菜代替。
起居有常,抵御秋燥。夏季持续高温,人们易出现心烦、焦躁、易怒等“情绪中暑”状况,造成人体能量消耗透支。而立秋之后天气转凉,人的情绪容易因身体能量消耗过多而出现疲劳、困乏等现象。加上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较大,睡眠时间减少、质量下降,也会加重“情绪疲劳”。为摆脱这种不良的“秋燥”情绪状态,需要在日常生活、起居饮食等方面进行调整。平素要注意清淡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合理调整作息,“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舒展肺气;中午适当小憩,也有利于化解困顿情绪。另外,还可以在室内摆放绿萝、吊兰、虎皮兰等绿色植物,增添活力,释放氧气,净化空气,对摆脱与人体缺氧有关的困乏状态有一定作用。
民间自古流传“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谚语。立秋过后,昼夜温差逐渐增大,此时应顺应“阴津内蓄,阳气内收”的需要,薄衣御寒,循序渐进地练习“秋冻”,以提高机体御寒能力。但需注意“秋冻”不宜冻脚,以免寒邪侵袭惹病上身。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秋季天高气爽,气温始凉未寒,正是户外活动的黄金季节,俗话说“动则不衰,乐则长寿”,故此时可以适当增加运动,锻炼心肺功能,增强机体耐受能力。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身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户外活动,如年轻体力较好者可选择打球、爬山、骑车、游泳等,年老体弱者则可选择打太极拳、慢跑、散步、练八段锦等较为和缓的运动方式。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选择哪种运动方式,运动强度都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以防汗出太过,耗损阳气。
调节情绪,谨防忧郁。秋季是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日照减少,气温下降,草枯叶落,花木凋零,秋风萧瑟,秋雨凄凉,人们容易触景生情,产生忧郁、惆怅等感伤情绪。因此,秋季要特别注意情绪调节,以防秋愁伤身。
如何缓解这种秋季的肃杀、悲凉之气呢?《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因此,在情志调摄上,要培养乐观情绪,保持内心平静、神志安宁,以避肃杀之气;收敛神气,以顺应秋季的容平之气,正所谓“气定则神闲,神闲则性静”。人们应保持内心宁静、心情舒畅,切忌情绪大起大落,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遇伤感事应主动排解,可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并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或多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登山等,以消解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怡情舒心。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