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运城时空>

且说“打破砂锅问到底”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3-08-25

薛继霞

“打破砂锅问到底”,当打破砂锅时,眼见得从锅边直到锅底裂开长纹,因为“纹”同“问”同音,“问到底”是“纹到底”之谓也。俗语“打破砂锅问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象征着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总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按收获由小到大排列,也说明平常的事情中蕴含着真理,蕴含着伟大的成就,而这些只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打破砂锅问到底”,我觉得如何“问到底”才是关键,才不至于“钻牛角尖”“走死胡同”,才能真正拓宽视野、拓展思路,有所创造、有所成就。从“学习生活”到“教学实践”,用好“打破砂锅问到底”,我常得益于“三问”。

一问:“针对材料对象问相关的内容”。这是最简单的基础之问。读唐代诗人杜甫《春夜喜雨》,可以问与作者相关的内容,也可以问与春雨相关的内容。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有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也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这样问一问,诗人对官府对百姓的情怀会显而易见的;这样问一问,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也会有发现的乐趣,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助长学习的主动性。

二问:“针对静态的材料对象可以闭上眼睛问一问形成的过程”。这是有价值的探索之问。我喜欢读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特别是“松骨峰战斗”一节,作者给出了一个静态的画面,但闭上眼睛问一问形成的过程,可以想得见松骨峰战斗之惨烈、悲壮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这群“最可爱的人”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中,不畏惧敌人,不怕牺牲,坚决完成任务的英雄气概。这样问一问、想一想,在讲课中,再试着把过程讲出来,演绎出来,不仅能增强课堂互动气氛,一定还会让学生更真切地体会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就是“最可爱的人”。

三问:“针对变化的材料对象问变化的原因”。这是发现材料对象的本质之问。第一次读杜鹏程《夜走灵官峡》,吸引我的是题目中“夜”和“灵官峡”的字眼儿。再读的时候我问自己,起初其中人物想“算啦!到山崖下边找个避风的地方蹲上一阵,天明十点钟赶到材料厂也不迟。”不计划过,可是到结尾处“裹紧了大衣,把帽檐往下拉了拉,出了石洞,下了山坡,顺着绝壁上开凿的运输便道,向前走去。”——还是过了!为什么会有这变化?带着这个“为什么”问题,品读原文自然发现:是小男孩在悬崖峭壁上战风雪斗严寒凿炮眼的爸爸、是小男孩大雪天在山路拐弯处指挥车辆通行的妈妈、更是嘴里说要像爸爸妈妈一样“朽住康位”(守住岗位)的小男孩激励着我“夜”里走过了“灵官峡”!“针对变化的材料对象”发问,自然而然就“发现”了材料所要表达的本质。

“打破砂锅问到底”是一种探索的精神,“针对材料对象问相关的内容”“针对静态的材料对象可以闭上眼睛问一问形成的过程”“针对变化的材料对象问变化的原因”,如果能够坚持这“三问”,终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作者单位:稷山县太阳中心校白池小学)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