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积极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
努力打造高素质地震灾害防范排头兵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3-08-15

运城市防震减灾中心调研组

编者按 根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开展大兴调查研究工作安排,市防震减灾中心迅速行动,组织调研组开展防震减灾工作大调研,要求强化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力求全面了解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现状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对策和建议,确保调研达到察实情、谋良策、破难题、促发展的实效。

为切实把防震减灾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现有问题的对策措施,补短板、强弱项、打基础,营造全社会共同做好地震灾害风险防范工作的浓厚氛围,现将市防震减灾中心调研组6篇调研报告刊发,请社会各界予以关注,有针对性地增强防震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依法参与防震减灾活动,形成推动我市防震减灾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合力,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地震安全保障。

重视防震减灾 筑牢安全防线

一、我市面临的震情形势不容忽视

(一)地质构造复杂,地震烈度较高

我国位于欧亚板块的东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是个多震的国家。全国共有23条地震带,其中山西地震带是较为活跃的一条地震带。山西地震带由北向南纵贯大同、忻定、太原、临汾、运城五大盆地,运城地处山西地震带南端。

我市区域内存在着3个隆起、1个岗:罗云山隆起、峨嵋岭隆起、中条山隆起以及鸣条岗;存在着4条全新世活动断裂:罗云山山前断裂、鸣条岗北缘断裂、鸣条岗南缘断裂、中条山北麓断裂。

全市均处于Ⅶ度以上高烈度区,其中永济市9个镇(街道)、芮城县5个乡(镇)、临猗县3个乡(镇)、新绛县1个镇处于地震烈度Ⅷ度区。

(二)历史震灾严重,震情形势复杂

历史上,我市周边地区发生3次强震,都对我市造成重大影响:1303年赵城、洪洞8级地震,死亡20万余人;1695年临汾7级地震,死亡5.2万余人;1556年陕西华县8级地震,83万余人罹难,其中永济3.8万余人,地震烈度达Ⅹ度,史称“天塌蒲州”。

本区域发生两次6级以上中强地震,震灾损失惨重:1642年安邑西6级地震,死亡人数不详;1815年平陆6级地震,死亡3万余人,知县陆璋“自伤无德”自缢。

新中国成立后,我市先后发生多次有影响的地震:1959年河津5.4级地震,1965年垣曲5.5级震群(3次),1986年运城4.7级震群(2次),1998年临猗—永济4.6级地震,2010年河津—万荣4.8级地震,2016年盐湖4.4级地震。

综合地震地质条件、历史地震活动和地震烈度区划等方面,我市存在可能发生较大地震风险。多年来,我市一直被中国地震局划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二、近年来防震减灾主要工作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地震局的业务指导下,全市地震系统扎实工作,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我市连年在全省年度防震减灾业务综合考核中名列前茅。

(一)聚焦监测预报,震情监视跟踪能力进一步提升。测震台网实时处理13个测震子台数据,全市地震活动监控能力达1.5级,部分地区可达1.0级。13个县(市、区)均已建成地震前兆观测台站和县级地震信息平台,实现“一县一台”建设全覆盖和省市县地震信息共享。坚持震情会商和异常考察制度,监测预测研究水平不断提高。配合省地震局完成辖区内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

(二)聚焦震灾风险防控,震害防御基础逐步夯实。完成投资608万元的地震小区划项目和中心城区震害预测项目,项目成果在城市空间规划编制、“标准地”工作等方面得到应用。投资821万元、分3年实施的地震活动断层探测项目将于今年完成,为城市发展和国土利用避开活动断层提供依据。实施完成13个县(市、区)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地震易发区房屋加固数据收集工作。

(三)聚焦科普宣传,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日益深化。组织对2000余名农村建筑工匠和乡村干部进行农村建房抗震设防知识培训,持续深入开展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科普宣传活动。坚持每年“5·12”“7·28”前后开展社会影响较大的集中宣传活动。13个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有计划地开放宣传,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馆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4个县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被评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创建省级防震减灾示范校101所、国家级示范校4所,占全省创建数量的五分之一。

(四)聚焦应急准备,地震应急处置能力有效提升。地震应急预案动态修订。每年都组织开展全市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综合演练和地震系统应急演练。实施完成南风广场Ⅰ类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全市共建成应急避难场所111个。落实专兼应急抢险队伍32支、776人,配备救援装备574台,储备救援物资161344套。

三、我市地震风险隐患和短板不足

对标中国地震局“地下搞清楚、地上建结实、公众弄明白”的工作要求,还存在以下风险和不足:

(一)在“地下搞清楚”方面

地下活动断裂是城乡工程建筑和基础设施的潜在风险隐患。我市主要问题有:

1.震害防御基础项目成果运用还不够广。已完成的运城市地震小区划项目和中心城区震害预测项目成果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还没有发挥最大作用。

2.震害防御基础项目覆盖面较窄。地震小区划、震害预测和活断层探测工程都只覆盖中心城区,其余县(市)均未实施。

(二)在“地上建结实”方面

国家防震减灾规划明确提出,实现我国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0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在城市规划、工程建设选址中认真落实抗震设防规定,确保城乡工程建筑“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我市主要问题有:

1.城市早期工程建筑抗震能力不强。大多老旧房屋建筑和基础设施的抗震设防水平较低,还有一些楼房为预制板建筑。

2.近一半农村自建房屋抗震设防不达标。农村房屋建筑抗震能力普遍比较薄弱,灾害防御能力较弱。例如:2022年地震灾害风险房屋建筑普查1%抽样详查工作中,6个县(市)详查了553栋房屋建筑,77栋土木结构建筑中有72栋存在隐患。临猗县2020年对9镇5乡92个村的房屋建筑进行评估,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占48%。全市部分农村建房选址不科学,房屋建筑结构不合理。

(三)在“公众弄明白”方面

大多数人无震时防御意识淡薄,有大震防不住、小震不用防的糊涂思想。我市主要问题有:

1.防震减灾意识不强。个别领导干部对防震减灾工作不够重视,防震减灾法定责任履行和震灾风险防范措施落实不到位,社会公众防震避险常识缺乏、自救互救能力较弱。

2.对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认识不够。破坏性地震可能造成供油、供气、供水及危化企业受损,或引发火灾、毒气泄漏等次生灾害。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制订专项应急预案和具体工作方案,开展常态化安全巡检和应急演练。

四、强化震灾风险防范措施和建议

(一)推进基础项目实施和成果运用,确保城乡规划建设避让抗震不利地段。全面完成中心城区活断层探测工程,做好该项目以及地震小区划和震害预测成果推广应用;处于高风险区、经济基础好的县(市、区)率先推进地震小区划或活断层探测等基础项目;在峨嵋岭台地增建一个测震子台,提高全市地震监测能力。

(二)加强抗震设防监管服务,不断提高城乡建筑抗震设防能力。建立健全震灾风险防范工作机制,严格落实抗震设防管理服务职责;各相关行业和各部门(单位)应针对调查出的风险隐患,在抓好隐患整改和落实房屋加固“后半篇文章”上下真功见实效,切实把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工作做到前面。

(三)强化科普宣传,不断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强化防震减灾法规宣传、科普教育和示范创建,将其列入市、县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党校干部培训计划和“八五”普法内容;强化防震减灾法定责任,规范全社会防震减灾活动;强化农村建筑工匠和乡村干部抗震设防知识培训;强化“5·12”“7·28”防震减灾集中宣传和各级各类地震应急演练;强化地震应急准备工作,进一步提高地震应急处置能力。

(四)聚焦主责主业,持续提升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加强地震监测站网运维管理、台站标准化改造及监测环境保护,强化站网数据质量跟踪监控,持续推进完成市级地震信息平台升级改造工作,确保前兆监测台站运行率达到95%以上,测震台网运行率达到98%以上,信息网络运行率达99.5%。加强震情监视跟踪工作,完善与省属运城地震监测中心站协作机制,做好特殊时段地震安全服务保障和地震预测预报管理、重大震情通报工作,夯实群测群防基础,不断提高震前宏观异常发现率和上报率。    (执笔:胡宗勇)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