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08-14
□李明
一说到分离性焦虑,人们常常联想到孩子对所依恋的亲人分离时的不安、焦躁等情绪。随着老年化社会的到来,子女离家走上工作岗位,加之人口流动性的增强,老年人的分离性焦虑的比例正逐年递增。
78岁的赵伯伯最近得了一个“怪病”,血压莫名蹿高,高压高达200以上。吃降压药不好使,可儿子一到,血压立即恢复正常。
不能落单 儿子一走血压就蹿到200多
儿子咋比降压药还灵?
赵伯伯在家就像老小孩,他与老伴儿陈阿姨结婚51载,这些年,一直是陈阿姨负责家中大小事务,照顾赵伯伯的生活起居。虽然在一起生活了大半辈子,但是夫妻俩在性格上截然相反。陈阿姨性格开朗、喜欢外出,赵伯伯则喜欢宅在家里,哪也不想去。就因为旅游一事,夫妻俩起了好几次争执。
去欧洲旅行是陈阿姨最大的愿望,赵伯伯既不愿意一起去,又不想自己一个人待在家里,于是想尽办法百般阻挠。4月初,陈阿姨瞒着赵伯伯报了一个去欧洲的旅行团,与几位老友一同启程。
陈阿姨一走,赵伯伯便有了各种不适。赵伯伯给儿子打电话:“你快过来吧,我喘不上气,高压200多了!”接到老爸的电话,赵先生急急忙忙赶回家。奇怪的是,一看到儿子,赵伯伯的血压就恢复正常了。
反反复复数次后,赵先生发现只要自己在老爸身边,老爸的血压就正常。几天后,赵先生带老爸去医院做了检查,心内科、神经内科一通查,也没发现什么问题。后来到了精神科,通过症状,医生给出了答案:从心理学上讲,赵伯伯的情况属于分离性焦虑。医生说,分离性焦虑原本多发于幼儿,表现为与所依恋的亲人分离时不安、焦躁,但老人患分离性焦虑的比例正逐年递增。无奈,赵先生简单收拾了一下行李,第二天搬到老爸家陪住。
忘带手机
遭遇老妈的“绝命连环call”
35岁的林女士最近被老妈黏得无可奈何,甚至还演出了“一场绝命连环call”的闹剧。
林女士的妈妈齐阿姨今年刚满60岁。今年年初,家中的突然变故让齐阿姨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齐阿姨在家里处于强势地位,跟老伴儿打了一辈子,也赢了一辈子。1月初的一天,齐阿姨跟老伴儿再次发生争执,在争吵中老伴儿倒地,这一次他再也没有站起来。林女士赶到的时候,发现老爸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
老伴儿的突然去世对齐阿姨打击很大,她变得特别黏女儿。林女士说:“我妈一天能给我打几十个电话。找我通常都没事儿,就是问一下在哪?干啥呢?吃饭没?”几天前,林女士单位有个急事得出差,上飞机前忘了提前跟老妈汇报,这下可急坏了老妈。齐阿姨打了上百个电话,两个小时后仍然无法联系上女儿,她就找出了女儿以前用的一个手机,在手机通讯录里找到女儿同事、领导的电话,逐一拨通。
林女士说:“飞机落地开机的那一刻,我感觉手机都快爆炸了!各种短信、微信……直到听到我的声音,她的心才落地。”而这件事,也让林女士成了单位同事们的笑料。
子女干什么他们都想知道,子女稍不耐烦他们就一脸委屈。患有分离性焦虑的父母对孩子的关心总是很夸张,就像齐阿姨一样,让子女们感到无可奈何、啼笑皆非。
需要引导老人有自己的社交圈
如何让老人走出分离性焦虑的困扰?医生指出,老人和孩子在有些地方是相似的,比如,有的孩子黏家长,不愿去幼儿园,到了幼儿园就吃不香、睡不着、惶恐不安、闷闷不乐;也有的孩子能跟其他小朋友打成一片,放学的时候还恋恋不舍,盼着第二天接着再找小朋友玩。同样,有的老人有自己完善的社交圈,子女在不在身边无所谓;也有的老人在子女成家之后,总感觉心里空落落的、不适应。其实,老年人的分离性焦虑,也是人之常情。
缓解老年人的分离焦虑,需要子女给予更多的陪伴。当然,陪伴只是形式,关键是要让老人把内心的负能量完全释放出来,以便更从容地面对生活,融进自己的社交圈。例如,引导老人报名参与书画、声乐等兴趣班,组织旅游等群体性活动,找几个玩友一起玩乐等,而这一任务应该由子女帮助来完成。 (《新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