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08-12
□裴娜
父母的教养风格可划分为四种类型:权威(支持、民主)型、专制型、忽视型、放任(骄纵)型,亲子交往模式会影响个体成年后的人际互动模式。现代精神分析心理学特别强调“关系”这个核心概念,认为每个个体终其一生都在渴求弥补早期童年亲子之间缺失的亲密关系——爱、温暖和尊重。
•专制型父母的特质是控制、惩罚、严格、冷漠,常常挑剔、批评、指责孩子,不能容忍孩子表达不同意见。孩子会觉得,既然父母没有错,那就一定是自己错了。即便孩子隐约感觉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但是“反驳父母是不对的、是不孝顺的”这样的道德感不允许他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表现出来,于是形成了压抑的性格。很多孩子会通过服从听话来讨好父母,目的就是赢得父母的喜爱和肯定。因此,这种儿童长大后很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忽视型的家庭教养风格是指父母忽视孩子的情感体验,与孩子情感隔离。原因之一是父母不懂得如何与孩子进行精神交流;原因之二是父母生存压力较大,认为孩子还小,没有什么情感和精神世界,只需要满足其基本生理需求即可。为了维持内心的平衡和安全感,为了让自己的遭遇合理化,孩子会形成这样的认知:自己不值得被爱、被理解、被尊重,没有人在意我,我是可怜并孤独的,只能自己爱自己。这些孩子成年后由于情感冷漠、自恋和缺乏安全感,难以与人建立长久的可信任关系。
•放任(骄纵)型的家庭教养风格是指父母几乎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且并不认为自己对孩子的行为结果负有很大责任。于是孩子为所欲为,唯我独尊。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觉得“我可以支配所有人,所有人都受我的支配”,自大自私、自以为是,缺乏共情能力。
•最理想的家庭教养风格是权威(支持、民主)型的。父母性格坚定,能制定清晰的规则,对孩子进行限制,同时给予孩子情感支持、鼓励孩子独立。这样家庭中的孩子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
家庭教养风格是会代际传递的,很多人会在无意识中延续自己父母的教养风格。今天,精神分析心理学流派从原生家庭亲子互动关系的角度探索个体人格成长发展的根源,已经得到大量当代脑科学研究和循证科学研究的支持。因此,家庭教育不仅是针对未成年孩子的教育,父母自身也是被教育的对象。
(《人民政协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