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香料之路”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08-09

□许序雅

在宋代以前,丁香在中国销量不大,主要用作口香剂。赵汝适《诸蕃志》记载:“丁香出大食、阇婆诸国,其状似丁字,因以名之。能辟口气,郎官咀以奏事。”这一时期,产自印尼班达群岛的肉豆蔻也传入中国,作为药剂和食物调料。檀香、沉香尤为华人喜好。檀香木的种类有很多,主要生长在南亚次大陆南部、爪哇岛、帝汶岛、小巽他群岛一带,尤以爪哇岛所产为佳。沉香产量较少,产于印度、缅甸、柬埔寨、马来半岛、摩鹿加群岛和中国海南岛等地的深山老林中。东汉以来,随着印度高僧东来和中国高僧西行求法,檀香、沉香输入量不断增加,香料与人们宗教生活及修身养性的关系日益紧密。古代中国上层社会和寺庙道观把檀香、沉香用作熏香,时可入药,为宗教生活不可或缺。此外,古代中国人还制作了香炉、发明各式燃“香”术等,发展出独特的香文化。

香料输入中国的途径,在公元8世纪中叶以前,由于造船技术和海上航行技术尚不发达,除少量从南洋经由海路进口,主要还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从西亚、南亚次大陆等地传入。唐代中期,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起来,香料和瓷器渐成东西方海上贸易的大宗商品。《新唐书·地理志》引用了贾耽《皇华四达记》所记“广州通海夷道”,详细记述了唐代中国从海上前往大食地区的通道。当时,阿拉伯和南亚地区所产乳香、安息香、藏红花、檀香等通过这条航线成批输入中国;中国出产的麝香、樟脑等也输往阿拉伯地区。这一时期阿拉伯与中国东南沿海的海上交通路线,也被一些学者称作“香料之路”。 (《光明日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