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立秋节气的文化与习俗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08-08

□王二路

立秋是“四时八节”之一。“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

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思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夏天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事实上,中国多数地方立秋至处暑这个时段还是闷热的“三伏天”,在这“三伏天”时段,并无“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等现象。据二十四节气排序,立秋后还有处暑节气,“处暑”是出暑的意思,立秋期间尚未出暑。所谓“热在三伏”,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这几个节气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时期。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虽有差别,但立秋时节大部分地区天气仍然酷热,白天阳光依然强烈;每年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这一时段。我国医学也把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为“长夏”。

立秋节气的传说与故事,最典型的有两个:秋神蓐收和“一叶知秋”。

远古传说中的秋神名叫蓐收,又名该,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金神、秋神、西方之神、天之刑神,五行神之一。据《国语·晋语》记载,蓐收住在能看到日落的泑山,他脸上长着白毛,有老虎一样的爪,手里拿着斧子。《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蓐收左耳上有条蛇,骑着两条龙。《诗经·斯干》里说:“维虺维蛇,女子之祥。”如果梦到蛇,会生一个漂亮女儿。蓐收手中的巨斧,表明他还是一位刑罚之神。秋天有杀气,所以蓐收到来的时候,总带有一股凉意。

“一叶知秋”则流传着多种版本,从中选出“成语故事”和“沈括报秋”,整理如下:

《淮南子·说山训》中写道:“尝一脔肉,知一镬之味;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以近论远。”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一叶知秋”。

另外,据传,“一叶知秋”源于古代的一个故事。战国末年有一位住在深山里的隐士,名叫天机子。他在家附近开垦了一块小田地,除了下山买日常用品,其余时间都不下山。一天,一个叫赵政的赵国贵族,跑到山上来散心,听到附近的人说,这座山上有个隐士,就前来察看。赵政和天机子聊天的过程中,发现虽然天机子很少下山,却知道天下大事,而且还能够推测未来将会发生的事情,他不禁好奇地问:“先生不用下山,却能知道天下事,莫非先生是神仙,或是通晓占卜之术?”这时候,只见天机子哈哈大笑说:“我既不是神仙,也不懂占卜,我只是会从细微的迹象中,推敲出事情后续的发展和结果。就像我们看到叶子落下,就知道秋天来临了,天气会越来越冷一样。而当我看到秦国灭了韩国之后,就知道赵国也难以保全了。”不久后,秦国果然灭了赵国,接着又陆陆续续灭了其他国家。

沈括报秋。宋朝神宗时期,当时礼部执掌司天监的监正,正是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沈括(著有《梦溪笔谈》)。某年,骄阳似火的二伏天,一天傍晚,沈括在皇宫大殿的天庭院中手摇蒲扇,踱着步子……作为执掌天下历法、时节、星象的司天监,抬头望一望天,月亮笼罩在灰雾中;一阵热风刮来,宫门“吱呀”一声,沈括看云翳淡了,月光显现了出来。按照历法推算,后半夜寅时为立秋之时,当夜沈括会有一项特殊的任务,也是职责——报秋!所谓报秋,就是报告秋天来了的意思。如何操作的呢?沈括时时盯着刻漏(一种计时的工具),而在这个时间段,与沈括一起忙碌的还有宫廷总管,正把盆栽的梧桐移入殿内,一一摆放。随着立秋时辰的临近,宫廷总管注视着司天监沈括,只见沈括整理官服,面向殿内,高喊一声“秋来了”,奏报完毕后,就会使梧桐树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示“一叶知秋”的寓意。

在我国古代农业社会,人们非常重视立秋节气,也由此形成了诸多传统习俗。立秋节气,古时盛行着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后汉书·祭祀志》记载:古代皇帝率高官上卿“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祭拜完神灵与祖先,感恩于收获的喜悦,一些爱美的女子遂将飘落的梧桐树叶捡起来,剪裁成漂亮的发簪,插在发髻之上,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此外,民间还有在“立秋”这天“贴秋膘”“啃秋瓜”等习俗。

贴秋膘: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古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为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

啃秋瓜:在立秋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一直以来,在我国广大农村,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祭祖的风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等风俗。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立秋习俗也充实着新的内容,譬如秋忙会、秋收互助等。

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及生活用品等,其中设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生产市、京广杂货市等,过会期间还有戏剧演出、跑马、耍猴等节目助兴。

秋收互助。秋忙开始,农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习俗。民谣唱道:“你帮我,我帮你,三五成群田间忙。”所谓的“秋忙互助”,就是采取“亲帮亲”和“邻帮邻”的互助方式,看谁家的庄稼先熟了,就先帮谁家收割,而主人只管饭不用支付帮工的工钱。这种互助方式,既能节约开支成本,又不耽误农事。

立秋过后,虽会带来“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凄凉,但毕竟是硕果累累的收获季节,苏东坡就曾在“荷尽”“菊残”之际,看到了橙黄橘绿的另一面,吟咏出千古传唱的名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燕赵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