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大唐最强诗人天团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07-26

□张丽娜

公元744年,44岁的李白和33岁的杜甫在洛阳相识相知,结伴找高适同游,组团自由行。

旅行结束后,他们各奔前程。正当盛年,人生似乎还有大把好时光,然而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等待他们的是迥然不同的结局。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再加上一个擅写边塞诗的高适,三人走在一起可谓“大唐最强诗人天团”。

高适跟李白岁数相近,属于大器晚成型人才,前半生过得并不如意。别看他在《别董大》中宽慰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其实,年轻时的高适只是个无名之辈。

他生于没落的官宦家庭,“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找“熟人”拉关系,求提携,期待“屈指取公卿”,可那些“熟人”瞧不上破落户,纷纷表示跟他不熟。

离京后,高适寓居宋城,耕读、习武。此间多年,他北上燕赵,漫游边陲,遍访达官贵人,继续寻找机遇,无果。

《资治通鉴》记载,公元734年,关中闹饥荒,唐玄宗移居东都洛阳。次年,高适赴京应试,或来洛阳。

公元739年,高适与同为落榜生的杜甫一见如故,结伴同游。数年后,李白与杜甫在洛相识,厮跟着去找高适。三人漫游梁、宋,“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饮酒赋诗,骑马射猎,游山玩水,好不快活。

唐代道教兴盛。李白素喜求仙访道,听闻老朋友司马承祯道士在洛阳附近的阳台观修行,便拽着杜甫和高适前去拜访,孰料司马承祯已驾鹤西去。

天人永隔,李白怅然若失,提笔留言:“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何)穷。”

这篇《上阳台帖》是李白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也是李、杜、高三人行的珍贵见证。

(《洛阳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