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07-15
暑假往往是溺水、中暑、烧烫伤和骨折外伤等意外伤害的高发期。出现这些情况时如何急救?本期多位专家给大家科普急救知识技能。
骨折创伤
先止血后包扎 固定后再搬运
“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是骨折创伤急救很重要的四个方面。”专家介绍,止血有四种方式:一是“直接压迫止血法”,适用于出血量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可以用干净的纱布直接压迫伤口进行临时止血;二是“指压止血法”,即用手指压迫出血处向心端的血管,临时快速止血;三是“止血带止血法”,主要用于四肢大动脉出血时来稳定止血;四是“加压包扎止血法”,用于轻微损伤出血的止血。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禁止使用铁丝、电线、鞋带等细硬材料来止血。专家提醒,止血带的松紧以能够伸进两只手指为宜。在扎好止血带后要记住时间,每40分钟~50分钟放松一次,每次放松3分钟,以防止出现缺血。
日常中如果出现不严重的骨折应该怎么急救?树枝、硬纸板等都可以作为固定患肢的工具。常用的固定方式有“健肢固定法”和“简易夹板固定法”。“健肢固定法”是把没有受伤的腿或手和患肢绑在一起,将健肢作为固定的工具。在绑和固定时,要记得用棉垫对肘关节等部位进行保护。
搬运伤员时,如果没有担架等器械,可以使用扶行法、拖拉法、背负法等徒手搬运,搬运过程要注意观察伤情,及时安抚伤员。很危急的重伤则不建议搬运。
总之,应急处理骨折外伤要遵循以下原则:
1.先止血后包扎,固定再搬运;
2.只可临时固定,不要企图将骨头复位;
3.包扎和固定时要露出肢体末梢,便于观察血液循环情况;
4.固定时要超关节固定。
烧烫伤
谨记“冲脱泡盖送” 民间土方不可取
寒暑假期间是孩童出现烧烫伤的高发期。专家支招,发生烧烫伤的紧急处置要记住这五个字。
一是“冲”。先不要脱去衣物,用自来水持续冲洗伤口30分钟以上,可减轻烧伤程度。如果是酸、碱、生石灰烧伤,就不能立即用水冲洗,因为这些物质在遇水后会产生大量的热,应当先将残留物完全清理、擦干后再使用冷水冲洗。
二是“脱”。在冷水中小心脱去烧烫伤部位的衣物,千万不要强行剥去衣物,否则容易导致伤口的损伤加重,可以用剪刀剪开衣物,同时要注意在伤处尚未肿胀前将戒指、手表等取下。
三是“泡”。在5℃~20℃的清水中浸泡烫伤处30分钟。但要注意的是,低龄患儿不可在水中浸泡太久,同时切忌用冰块直接放在皮肤上,以免造成组织进一步损伤。
四是“盖”。使用无菌纱布或棉质的干净布类覆盖,减少外界的污染和刺激。
五是“送”。应尽快送到医院,寻求医生帮助。对于电烧伤而言,应该要立即检查伤员的呼吸和心跳,如果呼吸心跳骤停,立即执行心肺复苏术。
专家提醒,很多人相信“民间土方”,在伤口上涂牙膏、酱油、酒精、紫药水、红汞、龙胆紫等,殊不知这些方式往往会加重创面感染,并影响医生对烧伤深度的判断,不利制订治疗计划。
溺 水
救援遵循“A-B-C-D”顺序
“发现有人溺水时,目击者应该首先呼叫周围群众援助,并尽快向附近专业水上救生人员或119消防人员求助,同时拨打120。及时向遇溺者投递竹竿、绳索、漂浮物等。”专家说,在等待专业救援人员来到之前,可以按照“A-B-C-D”顺序做好基础救援。
“A”即开放气道(Airway): 将淹溺者救上岸后应首先开放其气道,清理口鼻内泥沙水草。开放气道时成人、儿童、婴儿的头后仰角度分别为90°、60°和30°。
“B”即人工通气(Breath):用5秒~10秒观察胸腹部是否有呼吸起伏,如没有呼吸或仅有濒死呼吸应尽快给予2次~5次人工通气,口张开、捏鼻翼,口包口密闭缓慢吹气,每次吹气1秒,确保能看到胸廓有效起伏运动。
“C”即胸外按压(CPR):成人按压深度为5厘米~6厘米,婴儿和儿童的按压幅度≥胸部前后径的1/3,按压频率控制在100次/分~120次/分。胸外按压和通气要交替进行,成人30次按压结合通气2次,儿童15次按压结合通气2次。
“D”即早期除颤(Defibrillation):胸外按压后尽快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中 暑
做好5步是关键
高温环境、超负荷的体力活动、缺乏体育锻炼等都可能诱发中暑。
先兆中暑表现为大量出汗、口渴、头晕、头痛、乏力,伴体温轻度升高(体温<38℃);而轻症中暑则是体温>38℃、脉快而弱、面色苍白、血压下降、恶心、呕吐、周围循环衰竭;重症中暑表现为晕厥、昏迷、高热、体温>41℃,严重者会出现热痉挛、热衰竭。
发现有人中暑,要做好以下5步:
第一步:联系120尽快送医院救护。
第二步:脱离高温环境,迅速将患者移至通风处就地平卧、解开衣扣散热。
第三步:进行物理降温,用冷水或稀释的酒精擦浴,或用冷水毛巾、冰袋、冰块放在患者颈部、腋窝或大腿根部、腹股沟处等大动脉血管部位。
第四步:补充体液,可用温开水、淡盐水、鲜果汁等。
第五步:有条件时可以用药物降温。
预防中暑建议:
一要避免长时间高温环境;二要防止热源直接照射;三要注意及时补充电解质液体;四要合理调节生活,保证充足睡眠;五是选择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六是年老体弱、孕产妇在生活环境中要加强通风散热。
(《广州日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