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拜谒堆云洞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3-06-29

■李红伟

久仰堆云洞大名,一则因其独特的建筑形制,二则因其显赫的革命贡献。欣闻那里成为党史教育基地,正好瞻望成行。

出市区,过乡镇,一路平坦葱茏,晚春的气息扑面而来。沿途百姓的安逸与欢欣,传递着改革开放与乡村振兴带来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对目的地的深情期待,早已萦绕成积久难解的强烈向往。不一会儿,突觉路途不再平坦,再看窗外,已是丘陵重叠,梯田蜿蜒,地貌的演变暗示着即将瞻仰不一样的独特“风景”。

忽然想到,面对外敌和反动派的强悍凶残、威逼屠戮的血腥恐怖,对阵双方的强弱差距何其显著,革命者举步维艰,但为了民族未来,既要生存,更要斗争,所以唯有苦难隐蔽的环境才能孕育出革命的摇篮和心脏,才能锻造出革命的精神和智慧。既然沿途地理条件越来越不好,那就预示着革命圣地越来越近了,顿时振作起来。

就在一切还略显平常的时候,坡势渐大,直达沟底。环视四周,尽为黄土崖,分布着农田丛林,一道河流从桥下淙淙而过。明明到了目的地,却不见那号称“小布达拉宫”的建筑群,毕竟它那类似于布达拉宫的建筑形体的“先见”早已深入人心了。其实,这正是堆云洞高明的地方,其隐蔽性也可见一斑,更不要说其内在的复杂了。

绕过一道弯,一尊依势而建的建筑群赫然就在眼前,一栋栋房屋交错纵横,层叠构筑,飞檐凌云,整体外围以砖砌裹,最顶端宛若藏在蓝天上的白云里。这,就是堆云洞,恰似一支硕大的仙笔,从文曲星的手里滑落,跨越了千年,触碰了无数云层,终于屹立在这里,洋溢着文化和仙道的气息,仿佛蕴藏着丰富的学识和玄幻的奥秘。重要的是,一位留学日本的富家子弟来到这里,他不但学识渊博,而且有革命追求。他,就是被刘少奇誉为河东“群众领袖”的嘉康杰。

留学归来,嘉康杰严词拒绝了阎锡山委任“县长”的邀请,选择在村里创办以太小学,在堆云洞创办平民中学,后又在运城、临汾、太原等地创办进步学校,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力量。就在1927年,中国共产党遭遇反动派灭绝性屠杀,在那个极端恐怖的冬天,嘉康杰坚定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无意于传承家产,不屈于利诱与追杀,为了劳苦大众与民族未来,他坚守信仰,忠诚担当,冲锋在前,敢于牺牲,这就是党性,这就是追求,这就是胜利!

入党后的第二年,以嘉康杰为核心的中共河东特委在堆云洞成立,借助其隐蔽而复杂的环境优势,秘密活动长达十年之久。天下道观何其多,唯有堆云洞以“洞”而名。雨后积云缭绕,雾霭长存,洞门云封,堪称道家仙境。这么一处世外净土,居于稷王山麓,隐匿于黄土沟壑之间,看上去的确不像司令部,也不像营地,更不像革命根据地;而且,房上建房,院中寻院,洞里藏洞,曲径相通,谜一般的建筑布局与暗中通道,也恰恰成为河东革命核心的最大掩护。最让人难忘的是,三拐窑里设置的秘密印刷厂,过道狭窄,弯曲逼仄,窑与窑暗中相连,最后一间里的印刷厂,可透过小窗窥探窑外情形,放哨的人一报信,完全有充裕的时间在墙体里掩藏印刷设备,并以正常墙柜示人,再以神像覆盖遮挡,确保安全无虞。截至1933年年底,在中共河东特委的推动和培育下,晋南36个县就有32个县建起了党组织,在农民中发展党员400多人。嘉康杰还先后组织了“晋南红军游击队”“夏县抗日游击支队第九中队”,并被选为中共七大候补代表,在晋南革命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嘉康杰遇难后,《新华日报》曾发表题为《悼念嘉康杰同志》的文章;1952年,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嘉康杰同志在革命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山西省人民政府将“运城中学”更名为“康杰中学”,以作纪念。

回望堆云洞,那层层叠叠的,又何止是建筑。那一条条逼仄崎岖的石道上,还留有英雄的足迹;那一栋栋年代久远的房屋里,还回荡着英雄的声音;那拔地而起、直插云天的建筑群,依然笼罩着横亘古今的英雄的浩然正气!拜谒堆云洞,拜的是英雄的精神,领略的是英雄的大我境界,夯实了我们的信仰之基,振奋了我们建设国家的精气神。崇尚英雄,坚定信仰,民族就有希望。相信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景必将因奋斗而辉煌,因精神传承而强大!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