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3-06-29
文/本报记者 董战轩 图/本报记者 闫 鑫 特约摄影 郝 健
收种一体
熏熏南风催麦黄,滚滚新粮忙归仓。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打好打赢夏粮丰收这场硬仗,为全年粮食生产提供坚强支撑,对于夯实农业强国建设根基意义非凡,对于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稳住农业发展“基本盘”意义非凡,对于加快推动运城从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跨越意义非凡。
颗粒归仓
截至6月24日,作为“山西粮袋子”的运城市,439万亩小麦已全部收获结束。总体来看,今年小麦种植面积增加,单产持平,总产稳中有增,再获丰收。目前,我市各地正全力推进小麦晾晒、烘干、收储等产后服务,最大限度确保夏粮从“丰收在田”变为“丰收到手”。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今年以来,运城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和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严格按照农业农村部和省农业农村厅安排部署,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抓紧抓实。特别是进入“三夏”管理关键期以来,全市上下紧抓“三夏”粮食生产毫不放松,全力奋战“三夏”生产工作,坚决打好“三夏”生产硬仗。
协调农机
挖潜增效保面积
保夏收就是保饭碗,保夏粮就是保安全。运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严格落实党政同责要求,坚定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以稳面积、稳产量、稳政策为主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步推进粮食生产,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为确保粮食安全,市委、市政府定期研究推进粮食生产,督促落实,把保面积、防撂荒作为各县(市、区)委、县(市、区)政府领导班子粮食安全考核的“硬指标”,将粮食生产任务细化分解到各县(市、区),压紧压实各级粮食生产政治责任。同时,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大力推广间作套种模式,做到“应播尽播、应种尽种”,千方百计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在此基础上,紧盯关键环节提高播种质量,动员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力量,及时整好地,制订细化适合当地的小麦播种技术方案,强化技术指导服务,努力做到适墒适期播种;指导农民强化小麦田间管理,合理运筹肥水,促进及时出苗、苗齐苗壮。
2023年全市夏粮种植总面积为439万亩,比2022年的421.2万亩增加了17.8万亩。其中,旱地小麦种植总面积为130万亩、水地小麦种植总面积为309万亩,为夺取夏粮丰产丰收、实现全年粮食生产“开门红”打下了坚实基础。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省农业农村厅领导来运调研指导夏粮生产工作
技术支撑保产量
5月6日,全省小麦“一喷三防”技术培训班在新绛县举办。参培人员现场观摩小麦“一喷三防”作业、小麦绿色防控、小麦重大病虫害应急防控演练等,并就小麦“一喷三防”相关技术要领接受现场指导培训。我市高度重视、高位推动、高效实施,用足用好专项资金,统防统治、联防联控,全力确保小麦“一喷三防”工作安全、有序、高效开展,相关工作得到省农业农村厅高度肯定。
市县两级农业农村部门实地了解持续降雨天气对夏粮生产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
粮食生产季季相接、环环相扣。市县两级农业农村部门突出早、快、实,狠抓春管春耕春种,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生产基础扎实。市农业农村局因需因地制宜,制订粮食稳产增产实施方案,建立市领导包县包片指导粮食生产工作机制,组织千名农技人员下乡开展技术服务,抢农时、务农事,精准研判、挂图作战,一个季节一个季节地抓,一个生育期一个生育期地抓,一块地一块地地抓,大面积集成推广小麦“科技壮苗”“一喷三防”等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依靠科技挖掘粮食单产潜力。
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为确保夏粮丰收,我市及时组建1877人的市县两级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服务队伍,包县包村包主体,到村到户到田头,送策送技送信息,指导农民全方位加强小麦生产全过程管理。截至目前,共开展服务422次,服务群众18289人次,遴选主推技术69个,解决农业生产问题120余类。
6月11日,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等单位专家对闻喜县后宫乡下院村3.2亩旱地小麦进行了实收测产,亩产达到573.3公斤,创我市旱地小麦单产新高,比去年全市旱地小麦最高亩产522.4公斤,提高了50.9公斤。
“龙口夺粮”分秒必争
小麦烘干全速运转
创新攻关育优种
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抓种业创新就是抓粮食安全”的观念,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集中攻关,聚焦“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总目标,以做强小麦种业产业为抓手,集中政策、资源优势,全力以赴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着力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优势特色种业基地,培育种业龙头企业,全力实施现代种业强市建设,为加快推动运城从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跨越夯基铺路。
尤其是今年小麦生长期间,我市降雨较多,全市旱地小麦普遍增产,高产典型多地涌现。经过对闻喜、平陆、夏县等县6处共23.4亩旱地田块进行实收测产,亩产均超过千斤,平均亩产达到553.85公斤。这些成果跟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多年来致力于运城旱地小麦育种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近年来,我市围绕“一核心五基地”目标要求,充分依托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科技研发力量,不断创新攻关,推进品种自主创新和推广,在成功选育山西省南部旱地重点推广品种“晋麦47”和黄淮麦区旱地第一个优质强筋小麦品种“运旱618”的基础上,先后培育出具有很高旱作丰产性的“运旱1512”和国家审定的小麦新品种“运旱1392”(该品种2023年被省农业农村厅列为山西省主推品种),为加快旱地小麦品种更新换代步伐、直接提升产量和品质,为我市粮食稳定增产和粮食生产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全市旱地小麦有3个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7个通过省级审定(登记);现有国家级农作物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2个、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1个,国家级种业基地数量和正在创建的省级种业基地数量均位居全省前列。省农业农村厅认定永济市、芮城县、新绛县3县(市)为省级小麦制种基地县,推荐2023年全省农业生产推广主导品种20个,其中小麦品种12个、玉米品种7个。
惠农扶持
真金白银强扶持
今年以来,我市共下达各类补贴资金达6.27亿元。其中,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5.07亿元、种粮一次性补贴资金5432万元、小麦“一喷三防”专项补贴资金6585万元,为全市粮食生产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喷三防”观摩演练
6月13日,随着13辆大运自卸式电动三轮车钥匙正式交付到我市种粮大户代表手中,市农业农村局、大运集团联合开展的千万资金补贴助农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在此基础上,大运集团还拿出870万元,以自卸式电动三轮车购置补贴券的形式分发至各县(市、区),让助农政策惠及更多农户。
近年来,我市持续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和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落实耕地地力补贴等政策,做好农资保供稳价工作,发展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探索开展“农业保险+”,强化农业保险与信贷、担保等政策工具的协同创新,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不断巩固和提升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
开放公共场所 解决晾晒难题
今年,我市积极推动惠农补贴政策落实,加大项目扶持力度,全力争取金融支持,统筹各级农业救灾资金、“一喷三防”资金、促弱转壮资金和病虫害防治资金,保障小麦“一喷三防”全覆盖。
“在春管春耕工作中,平陆县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小麦管理技术培训指导,小麦病虫害防治面积达15万余亩、施肥面积达6万余亩、浇水面积达8万余亩、除草面积达16万亩。同时,发放小麦救灾资金782万元,实施小麦‘一喷三防’5万余亩,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4万亩,最大限度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平陆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我市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在防范农业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农业生产系上“安全带”。经统计,今年全市小麦参保面积为294万亩,占小麦种植总面积的67%。各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第一时间对接人寿、人保、中煤、太平洋等保险公司,组织专人深入田间地头,对因持续降雨而遭受损失的地块开展测产定损工作,并开通“绿色通道”,确保赔付到位。在理赔力度上,各保险公司按照“能赔尽赔、应赔必赔、快速理赔”的原则进行赔付,最高赔付额度达400元/亩。
良种繁育
多管齐下减灾害
午夜时分,河东沃野,收割机的轰鸣声仍未停歇,车灯将麦田照得通明。“开镰后间歇下了两场雨,地软打滑导致收割机无法正常作业。我们将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待雨停、地块稍干后抓紧恢复大面积作业。”运城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徐隽铭说。为抓住有利天气加快收获进度,确保适收快收、应收尽收,今年夏收期间,盐湖、永济、临猗、芮城、平陆、新绛等县(市、区)陆续开启昼夜抢收模式。
5月下旬,我市陆续出现大范围持续降雨过程,部分地区发生“烂场雨”,导致我市中南部部分地区旱地成熟麦田不同程度出现麦田积水、小麦点片倒伏、籽粒萌动和黑穗发芽等现象。
“龙口夺粮”、“挑灯夜战”、抢晴战雨、争分夺秒……夏粮一天不到手,管理一天不放松,关键时刻,“三夏”各项工作都不能“掉链子”。
为确保“三夏”工作有序开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位部署、高效推动,市委书记丁小强,市委副书记、市长储祥好,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王立刚,市委常委、副市长董旭光等专门作出批示、指示,要求全力做好小麦抢收和防灾减损工作。与此同时,市政府成立“三夏”工作专班,统一指挥全市“三夏”各项工作,坚持每两天召开一次市县两级协调调度会,强力推进“三夏”工作落实。
农机检修
与此同时,我市先后印发了《关于切实抓好2023年“三夏”农机化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2023年“三夏”农机生产和开展粮食机收减损的通知》《运城市“三夏”农机作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关于切实做好“三夏”小麦跨区机收和机械化生产运输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及时向社会公布“三夏”农机服务热线电话,全力做好农机调度、物资储备、技术指导和服务等工作,为抢收抢种做好全面准备。“芮城县组织45名农技、农机人员包联乡镇,分赴一线,指导、协调、督导夏收;将沿滩积水淹没区域作为重点,组织群众及时排水抢收,对一线生产情况每日汇总上报,出现问题及时解决。”芮城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盐湖区5家高湿粮收购烘干单位加大湿粮收购力度,10台烘干装备全力运转,全区高湿粮烘干收储能力达11万吨,日烘干量达2470吨;临猗县及时检修烘干设备21套,日烘干能力达4480吨,县政府对烘干费用每公斤补贴0.06元;绛县及时为群众提供包括90个村文化广场、5个学校操场及各村党群服务中心等在内的小麦晾晒场地26.22万平方米,切实帮助农民解决小麦烘干和晾晒难题;夏县成立“三夏”工作指挥部和农机跨区作业指挥部,组建农机维修服务队,成立8支应急抢收队伍,灵活调动80余台收割机,全力应对极端天气和突发情况,做到“成熟一块、收获一块”;永济市蒲州镇号召各村开放通村道路、村文化广场、村委会大院等公共场所,满足群众晒粮需求,协调辖内3台烘干机随时为种植大户、农户提供烘干服务,协调粮食收购仓储方预约收储,做到“收好、卖好、储好”,最大限度保护种粮农户利益;平陆县在常乐镇、三门镇等地设置了3个烘干点,24小时不间断作业,日烘干能力达352吨……为最大限度减轻小麦霉变发芽风险,市县两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全力调度各类资源,全面抓好小麦的烘干和晾晒工作。目前,全市共调度各类烘干设备120余台,日烘干小麦达2万吨。同时,协调除高速公路、国道以外的所有道路向群众开放,用作粮食晒场。各县(市、区)积极协调辖区企业、学校、村委会等单位腾出空置仓库、厂房和场地对农户尤其是种粮大户开放,及时对收获湿度大的小麦进行晾晒。
挑灯夜收
为切实保障大型农机跨区作业畅通有序,市政府及时协调农业农村、交通运输、公安交警、气象等部门相互配合、通力协作,为跨区域农机畅通有序作业提供全面服务。农业农村部门在各高速公路卡口专门设立“跨区作业农机服务点”,为跨区域作业农机发放“明白卡”并提供应急服务热线电话,解决各项难题;各高速公路卡口开辟“绿色通道”,简化程序、保障通畅。公安交警部门专门作出部署,维持农机转运秩序,提供通畅保障服务;气象部门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发布“三夏”期间天气预警信息;中石油、中石化等能源部门专门针对“三夏”农机作业加油提供减免0.4元/升至0.6元/升不等的优惠活动。市县两级成立“一站四队”(联合收割机接待站、技术信息服务队、零配件供应服务队、油料供应服务队、农机应急抢收队),全力服务“三夏”大会战。
在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及时组织部省市县四级专家组分赴平陆、闻喜、新绛、盐湖等地开展“三夏”生产、防灾减灾等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同时,市县两级均成立“三支队伍”。其中,技术指导服务队在“三夏”期间赶赴田间地头指导抢收作业;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时刻做好抗灾减灾应急作业准备,确保关键时刻能“冲得上去、管得了用”;农机党员志愿先锋队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对困难群众提供义务服务。
“经过称重换算,来自夏县王学家庭农场的农机手谷秦龙的小麦机收损失率为0.87%,获得本次小麦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的冠军!”6月14日,由省农业农村厅、省农业机械发展中心举办的山西省小麦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在夏县举办。“我市将以此活动为契机,增强服务意识,做好农机维修、配件供应等各项工作,落实好优惠政策,进一步抢抓晴好天气,保障小麦机收有序推进、机收减损技术落实到位,确保夏粮颗粒归仓、丰产丰收。”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6月13日,一条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从夏县有机旱作小麦核心示范区传来:经现场实打实收,王学家庭农场小麦亩产达726.10公斤,创今年全市小麦单产最高纪录。在遭遇春冻、灌浆成熟期阴雨寡照条件下夺得了高产,这不仅是夏县有机旱作小麦核心示范区实施“深耕+旋耕”“两晚两增技术”“宽幅沟播+卷盘自走式喷灌技术”及选育小麦良种等技术集成的成果,也为我市持续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加快现代农业强市建设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仓廪实,天下安。今年运城夏粮再获丰收,这是各级党委政府加强调度,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切实把“三夏”各项生产工作组织好,落实落细各项保障措施,帮助基层和农户解决具体问题的共同结果,更是运城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充分体现。“行百里者半九十。随着夏收夏播工作基本结束,我市也将工作重心向秋粮田间管理转移。”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苏丽红说,“下一步,我市将持续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全力做好防灾减灾和秋粮田间管护工作,为今年秋粮再获丰收打好坚实基础,确保全年粮食生产任务圆满完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彰显运城担当、作出运城贡献。”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