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3-06-28
近年来,中央出台《“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使得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的制度逐步健全、机制逐步确立,但城乡融合因涉及农民权益有效保障、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问题,城乡要素顺畅流动仍存堵点,农村要素单向流动格局尚未根本改变,城市资金下不去、人才留不住、技术用不了等“三不”现象,仍是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障碍,务必破除此等制约性因素。
——进一步健全金融支撑机制,破解城市资金下不去的问题。众所周知,农业产业具有投资周期长、回报慢、效益低、风险大等特点,本就很难吸引资金,加之农民生活生产资料金融属性不强、农民抵押物少等因素,资金普遍对“三农”望而却步。针对此,一方面要持续完善农民信用体系建设、提升农村土地承包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融资能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相应险种,提升农业产业抗风险能力。
——进一步健全人才保障机制,破解城市人才下不去的问题。近年来,各地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对农村劳动力提供业务技能培训,有效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但农村地区高端人才稀缺的现状仍未得到根本改善,重要原因是产业发展不充分、人才配套不完善,无法对高端人才产生吸附力。为此,要从产业培育这个根本着手,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同时努力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完善人才保障体系,从而形成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良好循环。
——进一步完善产业配套体系,破解城市技术用不了的问题。加快高新技术应用,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在一些地区,技术推广应用存在水土不服问题,一方面无法适应精细化、特殊化的作业要求,另一方面价格不亲民,无法调动群众使用的积极性。为此,要持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持续改善农村土地耕作条件,同时要为创新技术推广应用制定特殊的激励政策,采取奖补等举措提升生产效率和标准化程度。
摘编自《半月谈》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